【理响中国】民营经济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

稿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马润荞   2023-08-15 15:35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这一重要文件释放出鲜明信号:民营经济必将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创业效能、赋能市场竞争机制等渠道,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由不到50%升至60%以上,在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民营经济活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稳步提升。近10年来,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2012年为1085.7万户,至2022年已超过4700万户。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8.32万亿元,同比增长9.13%。二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1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4762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2021年,研发投入前1000位的民营企业研发费用超过1.08万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的38.6%;同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前十的民营企业有7家。三是民营企业保持外贸主力军地位。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比升至50.9%,同比增加2.3个百分点,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8%。同时,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动力源。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普遍存在“规模小、种类全、竞争力弱”的特征。民营经济主体为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各产业链中下游。2022年数据显示,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28%、0.73%、24%、32%。可见,虽然民营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主要与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偏弱等因素有关。一是外部融资约束问题较为突出。民营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成本显著高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与融资渠道相对国有企业劣势明显。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同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分别为5.69%和5.26%,显著高于企业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也更倾向于为资质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平台等发放贷款。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债市共新增首次发债的发行人592家,国有企业占比超过60%,民营企业占比不足国有企业的一半。二是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民营企业中两极分化趋势明显,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境地。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高质量创新成果占比较低,原创性科技成果较为缺乏。以长三角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来看,截至2022年10月底,2678家企业平均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仅为4成。同时,民营企业在获取创新资源方面也存在“立项难、审批难、用地难”等问题,难以入围政府主导的科研计划或国家战略工程。三是市场进入壁垒高,部分高价值环节难以涉足。受资源禀赋和产权性质限制,民营经济面临市场进入的高壁垒。部分地区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标投标等方面,通过设置各种不合理要求,对民营企业设置了隐性参与壁垒。民营企业在基础设施、大型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行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开展竞争。在面临较高进入壁垒情况下,民营企业产业链整体位于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过度依赖进口中间品。这导致民营企业在沿全球价值链向上攀升过程中,既受自身创新力量薄弱的影响,也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陷入“低端锁定”困境。

民营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机制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民营经济逐步破除了所有制的壁垒,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民营企业具有组织结构扁平、信息反馈敏捷的特点,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要素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兴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新经济领域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以提升要素生产率,改变了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深度融合,发挥各自所有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通过资源再配置释放效率红利,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激活创新创业效能,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

民营经济中涌现出大量“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型企业。这类微观主体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了新成果、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转型注入持续动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技术前沿并加速突破,孕育出一批高成长的新兴企业。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双轮驱动的创新。这有力促进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大幅提升了科研成果向新兴产业化应用的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把握市场新动向,赋能市场竞争机制

民营经济通过市场发现与市场赋能开拓了新赛道,促进了行业内的市场竞争,推动形成成本占优与质量领先的竞争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升级,效用结构愈发多元化。民营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分析,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差异化竞争,开拓和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民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与消费者的良性双向沟通机制,根据市场反馈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需求的有效赋能。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效率低下、质量欠优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促使企业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不断优化以获取竞争优势,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发挥数字金融赋能作用

深化股票注册制改革,始终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在提高新股定价效率的同时,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高科技企业、新业态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打破硬性要求束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发展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丰富民企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数字化、场景化、可视化的融资产品,创新科技贷款产品,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开发贷款、设备采购贷款、技改贷款等多种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民营企业成长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融资渠道,实现金融服务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

(二)优化民营资本市场参与,鼓励融入产业链与创新链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材料、新能源、重点装备制造等战略领域。制定民营企业准入优惠政策,降低进入壁垒,给予项目承揽资质或特许经营权。对于充分竞争行业的民营企业,应提供普惠性项目贷款贴息和融资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建立产学研联盟。畅通技术人员流通机制,优化民营企业内部职称评审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综合考虑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初创型中小企业等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的差异化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育产学研生态系统,实现民营企业需求与创新资源的精准匹配。鼓励企业建立专利战略管理部门,制定专利产业化规划,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在提高现有业务和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着力形成创新投入—收益转化—降本增效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持续强化竞争中性原则,打造对民营经济友善的营商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实施。建立扶持政策评估机制,根据民营企业事后反馈,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政策措施。推广设立“政策咨询综合服务”窗口,针对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问题,增设“中小微企业服务专区”板块。针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结合产业政策搭建公共产业链供需信息平台,疏通供需信息渠道,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以国家级产业基金为纽带,强化产业链资本联动和产业联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采取战略合作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完善跨区域资本和金融要素流动政策,鼓励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间联合编制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规划,制定总体目标统一、细分重点差异的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协作。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以申请加入CPTPP和DEPA为契机,探索试点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政策,打造兼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营商环境。

(作者简介:诸竹君,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袁逸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