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激活新动能 天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严玉霞   2024-12-29 17:56

冬日的早晨阳光正好,天开高教科创园里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火”。开园以来,250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大批创业者从筑梦走向圆梦。依托“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天开园正逐步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一年,天津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创新引领激活新动能——

打造载体 科技产业“双向奔赴”

“一束光”照亮一座“创新城”。

“曾经我们是四处奔波寻找客户,而如今在天开园这片沃土上,客户纷至沓来,这里真是我们的福地!”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清未来)总经理陈杰笑容满面。

依托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及新型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顶尖技术,智清未来于今年6月入驻天开园核心区。落户不到半年,企业便实现了订单量的万吨级突破。

今年以来,随着天开华苑园、天开东丽园、天开河西园的相继加入,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总体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累计注册企业已达到2500余家,平均每天就有4家科技型企业注册。

将科创园区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我市全力打造科创载体,密集吸引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立足“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的功能定位,今年5月,我市发布天开园政策2.0版,对企业支持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支持精准度更高;同一天发布的还有《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18条创新举措与天开园政策2.0版相辅相成,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7月底,《天津市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票通过,为加快使天开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转化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上个月,天开科创专板正式启动,以金融“活水”灌溉科创“新苗”。

作为首批入板企业之一,佰鸟纵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鸟纵横)执行总裁胡嵩对于未来满怀信心:“落户天开园1年多来,公司在产业化上获得了突破,我们有信心在未来3年里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创新与需求双向对接,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今年9月,我市一揽子发布《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加快推动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

两项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市将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创新成果,布局一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生物制造产业化项目;同时全面提升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能级,医药外包服务行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前不久,脑机海河实验室传来喜讯,由实验室申请的“一种高压氧舱内在体无创脑功能实时监测系统”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正式授权。这是实验室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获得的首件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我市6家海河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聚集两院院士在内的182个国家级人才团队,全力打造天津版“国之重器”。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天津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让更多科技创新迸发涌流。“从0到1”,“从1到N”,重大创新成果在渤海湾畔持续涌现。

深度对接 畅通校企“握手”通道

最近一段时间,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闫慧带领团队一直忙碌在实验室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一线。“我们与企业的成功‘牵手’,为二维超薄材料的专利技术在船舶制造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拓展了广阔空间。”闫慧说。

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五万分之一,在遥感成像设备、内脑芯片和电子皮肤等前沿领域有广泛应用潜力——今年,闫慧带领团队,在二维超薄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是“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的实施,促成了天津理工大学与相关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意向,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也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是今年市教委重点推进实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畅通校企“握手”通道的重要举措。联合京津冀高校上千个创新团队与上千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有效整合地方、高校、企业等要素资源,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一计划的实施,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进一步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今年,市教委面向京津冀企业征集技术需求872项,形成企业需求清单;筛选技术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720个,形成高校科技成果供给清单;强化科技资源支撑,梳理自然科学研究平台489个;校企共同组建“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凝练高校科研团队626个;举办“千团千企”走进各区、走进高校、走进企业活动220余场。“截至11月份,天津市高校横向科技项目达6531项,较上年同期增长14.8%;合同总额达2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得高校的创新成果能够及时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促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表示。

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高科技人才聚集和培养的主阵地。

今年,我市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引领,以扩面推进全市高校新工科教育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强化标准牵引,研究提出五维度新工科教育建设标准,全面更新全市高校的全部工科专业2024级本科新生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高校面向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总目标。

——强化产业面向,面向产业全要素升级传统专业,以企业参与度和行业结合度为首要标准,大力培育建设天津市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组织全市全部工科专业,细化对标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子链、方向的发展需求,强化融合育人。

——强化资源建设,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建设精品新工科课程。现已首期开展建设新工科校企合作课程121门、项目制课程509门、研究性课程42门。

惜才如金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

“今年9月,我刚刚办理了天津落户手续,正式成为了一名‘新天津人’。”今年38岁的李春雷,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职哈电国际北京分公司,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公司在天津成立哈电国际工程(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后,我就来到了天津。”

李春雷说,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他就深深感受到天津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惜才如金。“当时,我正在外地执行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任务,河西区人社局给我提供了全程帮助,让我顺利落户,人才公寓也在申请中,很感动也很感谢。”

政策利好,更要事业留人。天津博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参加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从而关注天津、看好天津,继而选择留在天津扎根的企业。

“我们选择落户天津,就是看中了这里卓越的地理位置、对跨境电商政策的支持,以及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高度重视。”公司负责人张世欣说,公司选址时,正值《天津市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方案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司的目标、思路不谋而合。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今年以来,天津锚定“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扎实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围绕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教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十个方面提出186项具体措施,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组织实施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4个人才引进项目,以及杰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制造人才等4个人才培养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268人,培养高层次人才288人;

首次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每年择优选拔100名优秀博士后,完善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衔接对应政策,深化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制度改革,首次实行“六单一顶格”职称评审授权改革措施;

聚焦我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赴6省7所重点高校统筹开展人才政策宣讲、引才渠道搭建、科研合作洽谈,累计组织“项目对接会”“专场招聘会”“校企座谈会”27场,达成项目合作意向39个,促成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天津科创中心等多个合作项目;

牵头召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2024年度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推动滨海高新区与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推动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等13个市(区)分别签署“通武廊”“通西石”“兴滨雄”“海青秦”“通宝唐”人才合作协议,引领三地在人才引进、创业项目培育、金融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从全市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卓越工程师和老品牌传承人、老字号工匠等各领域优秀人才中,选拔具有较强代表性、引领性、示范带动性的优秀人才代表,举办十大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社会营造惜才爱才、开拓进取的浓郁氛围……

人才蔚,事业兴。求贤若渴的天津,已栽好梧桐树,静候凤凰来。(记者 胡萌伟 张雯婧 孟若冰 廖晨霞)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