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稿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高志翔   2024-11-06 18:4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指引中华传统文明革故鼎新的重大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体推进,提出要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意蕴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的实现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从文化发展特别是中西文化对比来看,中华文明展现出磅礴的生机活力。也要看到,国际上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必须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智慧,体现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传统,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赓续中华文化根脉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自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以文明的进步为基础与表征。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自觉走向自强、自新的进程中,只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本质要求

科学把握文化建设主体性要求。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是由不同主体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同一个模板的简单复制。必须坚持文化建设领导力量的主体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文化建设内容的主体性,既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坚持文化建设路径的主体性,从“两个结合”的理论之维和实践之维旗帜鲜明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科学把握社会存在决定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理论表达,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立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同时,高度重视意识特别是先进文化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动作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创新活力。

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统一性要求。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族人民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命运共同体,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的原则,正确理解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共同性是根本、主流和方向,具有统领地位,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差异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二者的地位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随意颠倒。总体方向是增进共同性,但不是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反映在文化建设层面,关键就在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科学把握中华文化融合性要求。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观,深刻认识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共同缔造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五个共同”的历史实践蕴含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规律。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时代化的过程中都不能泥古不化、食洋不化,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个选择性适应的过程,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在坚定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内容,成就新的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路径

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引领地位。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切实将这一思想纳入主题教育、集中培训、学习研讨中,推动党员干部强化理论素养、夯实思想根基。重点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实践要求等的阐释工作,教育启发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我国文化建设新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融入学校教育、公民教育、干部教育全过程,构建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各族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体认。

坚守人民立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尊重、保障各民族文化利益,将满足各民族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的重要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人民智慧转化为共同奋斗发展的丰厚源泉和现实基础,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人民伟力。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共识、汇聚力量。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点,推动传承优秀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相融合,用时代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和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更多体现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弘扬时代新风、涵养道德情操、培育心灵家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离不开薪火相传、世代守护,也离不开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梳理各民族共同培育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文明因素,让陈列在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记录在文化典籍中的文化故事焕发生机,强化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弘扬起来,服务党的治国理政,服务增进文化认同,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动力源泉、成为提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胸怀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唯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和绵延不断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的规律,必须在继承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创造新时代新文化。坚持尊重、平等、包容,用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与隔阂,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吸收引进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外来优秀文化本土化,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添色彩,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