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稿源:新华社   编辑:马润荞   2024-06-27 22:00

新华社天津6月27日电 题:天津市和平区: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尹思源

走进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犀地社区“多元调处工作室”,墙上贴着的“法官直通车一键解纷二维码”格外醒目。

遇到有调解意愿但多轮调解未果的案件,居民或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扫描二维码将需要咨询的问题提报。当地法院会根据纠纷情况“派单”,请法官实地讲法、指导调解。

不久前,社区发生一起房屋漏水纠纷,双方多次调解没成功,借助这一渠道,在法官指导下仅用半天就解决了问题。

“如今,社区矛盾纠纷不仅化解得更加快速有效,数量也在明显减少。”犀地社区党委书记何丽告诉记者。

犀地社区治理变化的背后,是和平区人民法院抓实诉源治理,推动社会矛盾纠纷依法治理、源头治理,让法官和助理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治未病”的努力实践。

犀地社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面积不大、居民不少,居民与物业间一度矛盾尖锐,最严重时超过半数业主拒交物业费。随着问题增多、矛盾激化,邻里纠纷也出现了。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积弊?和平区人民法院决定与街道社区联合,将司法能动性注入社区治理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询问,再调阅多年纠纷案卷,法官们发现犀地社区案件成讼量逐年增加,症结就是物业服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有了“明细账”,法院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针对前期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造成电梯安全事故、拒不撤场引发激烈冲突等问题,及时向天津市主管部门反映。最终该物业公司被评定为C级不合格企业,并列入天津市物业服务企业黑名单。

街道也拿到了法院的“指导建议”,带领社区通过精准“吹哨”机制,由上级有关部门配合解决问题。

很快,犀地社区的11部“卡人”电梯被彻底更换,小区的公共道路被修整一新,公共区域也完成了环境清理……社区环境变好了,物业纠纷成讼量也从5年前的约400件降到了去年的10余件。

在化解犀地社区矛盾过程中,法官们发现,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小纠纷”“小矛盾”得心应手,但囿于部分人员法律专业知识不足,面对“大问题”“系统纠纷”存在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因此,和平区人民法院决定打造一支常驻百姓身边的调解队伍。

“法院以调解组织的法律知识盲点、误区为突破口,采取生动的形式对调解员进行专题辅导,提升他们的调解能力。”积极参与这项工作的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樊迪说。

面对调解员调解不了的纠纷,法院立案庭会派驻资深法官每周定期前往社区,对调解中的“疑难杂症”进行“把脉”辅导。社区里还设立了“多元调处工作室”,为街道、法院、派出所、妇联、矛调中心等共治单位协同解决纠纷矛盾提供了便利。

“工作室的设立,是在法治轨道上打造多方共治平台的有益探索,让民意畅通表达,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更好发挥,法官能够参与化解纠纷,政府协同解决基层问题。”和平区法院院长赵文艳说。

犀地社区等“问题小区”转变成“无讼社区”的实践,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份“高分”范本。去年5月,和平区委政法委在犀地社区召开创建“无讼社区”示范点现场会以来,以点带面辐射6个街道64个社区。截至目前,“无讼社区”示范点已服务2000余人次,新兴街道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22%。

赵文艳表示,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和平区法院与有关部门协力,以司法建议切入,以法官工作室为载体,以业务指导赋能基层调解组织为重点,让大量纠纷消弭于未发,最终形成了物业公司合规经营、小区居民主动缴费、矛盾纠纷直接调处在基层的良好局面。

“通过一案止百争,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实现最好的化解效果,让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赵文艳说。(完)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