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大在孵企业年产值超1亿元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天津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高志翔   2024-05-22 14:25

坐落在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中航大)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将高校智力资源与社会优势资源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作为天开高教科创园的组成部分,目前已成功孵化出127家航空图谱中的科技型企业,在孵企业年产值1.004亿元,站到了中国民航科技领域的最前沿,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微信截图_20240522142458

中国民航大学热致振动试验间,教授在给学生们讲解试验要点。 记者 胡凌云 通讯员 潘晓骞 摄

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所有知识产权不再为学校独有——

好机制让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走进天津滨海机场2号航站楼,记者看到不少旅客使用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办理值机手续。

“真的很方便,1分钟就能搞定选座位和托运行李,‘一站式’操作,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如果已值机,完成行李托运的时间就更短了。”一名旅客使用该设备后开心地说。

这套智能化自助行李托运系统,是中航大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自助行李托运系统是继自助值机、自助登机门之后“简化商务,便捷出行”的又一智慧服务举措。该设备由中航大研制,由天津航大航空设备有限公司实施成果转化落地,可同时为多家航空公司旅客提供自助值机服务,获得国内独家知识产权和全面专利保护。

“中航大独特的科技创新制度和服务体系,让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驶进了快车道。”该系统研发带头人、中航大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高庆吉介绍产品样机后说,学校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所有知识产权不再为学校独有,成果许可和转让所获得的净收益的85%归成果完成人;科研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后,成果股权的95%直接归成果完成人,其余5%由转化合作方购买,科技园的转化孵化服务让科研人员能切实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成就感和创新激励的获得感。

借助学校优异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科研团队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智能化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并建立起拥有数以万计的核心数据支撑平台,促进全国民航行李自助托运标准推出,摆脱了国外产品对这一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控制。目前,已有200余台该款设备在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在内的全国30余家大中小型机场投放使用,为数百万旅客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自助服务,优化了旅客出行体验。

除了已经应用的成果,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内还有很多高校师生自办的企业正蓬勃发展。

“想不到吧,小小芦竹有望成为航空燃料。作为环境友好型燃料,芦竹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少,生态效益较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中航大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负责人杨晓军教授,指着科技园实验室里一根高大细长的芦竹样品激动地说,“如果不是科技园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给力,我们的产品可能还停留在研发阶段,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中航大东丽校区有一片1000多平方米的盐碱地,是杨晓军团队的芦竹种植试验基地。杨晓军告诉记者,他们以芦竹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得生物航油组分,通过工艺优化调整组分,能够得到近100%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得益于学校机制的推动,团队汇聚了全校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力量,全链条服务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目前,活跃在科技园的研发团队大都是来自中航大29个专业“持股上岗”的学科骨干,所需的研发经费按照一定持股比例追加,保证了每一次创新升级、规模扩张都能准确切入市场获得效益,让科技园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适航审定标准由他们制定——

从0到1 为“中国方案”提供支撑

在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中,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成果独树一帜,紧密联系中国大飞机研发和审定的工作实际和系统安全性构建,在中国人追梦大飞机的历程中,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走进中航大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作台上的设备和文件十分显眼。“这些文件是我们团队经过10余年探索编写出的基于北斗机载设备的中国民用航空技术标准规定。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的制定,旁边那些我国自主研制的防失联的航班追踪类机载设备等就无法研发应用。”该实验室副主任、中航大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鹏介绍,此前北斗在民航领域一直未应用起来,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适航标准可以参考。面对这样一个“从0到1”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其团队成员主动请缨,承担起北斗适航审定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与行业多家研发单位联合攻关,从差异性分析到审定基础制定,再到原理样机研发、测试与验证实施,共同探索出基于北斗三号的机载设备适航标准与符合性路径,形成了北斗机载设备的中国民用航空技术标准规定及最低性能标准建议稿6份,其中5份已通过民航局正式发布,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导航技术在中国民航的落地生根,推进北斗适航标准国产化应用。

此外,以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实验室的软硬件平台及其团队师资队伍为基础,中航大与中国航发商发共同成立商用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联合创新中心,聚焦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的难点问题,校企合作、集智攻关,助推国产大飞机早日换装“中国心”。该团队还首次提出并建设了转子非稳态热致振动试验系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为提升国际适航领域话语权、形成下一代适航规章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支撑。

在未来科技城布局低空经济——

无人机送快递为期不远

无人机携带货物,在操作人员的操作下腾空而起,2分钟抵达3公里外的指定点位,货物运送过程迅速,飞行平稳噪音低,落地准确。不少现场观者直呼:“无人机送货真的来了!”

这是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企业——天津威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近日举办的天津(宁河)未来科技城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揭牌仪式暨低空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进行的无人机物流表演,该创新产业园距离中航大宁河校区只有2公里。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宁河区政府和中航大签订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宁河现代产业区、中航大(天津)科技园有限公司、新华科技园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低空经济中,无人机是个重要的飞行平台载体,可用于末端物流运输应用场景。飞行1小时挂载5公斤的状态下,可覆盖区域半径达60公里,能大大节省物流运输的成本和时间。现在结合无人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无人值守巡检技术,可以对七里海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时定期的自动化巡检。无人机送快递很快就能实现了。”天津威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海介绍。

“天津具有很好的空域条件和工业基础,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有先天优势。中航大作为行业内的领军院校,可以为低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中航大党委书记曹胜利介绍,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产业基础,在宁河区开展包括城市空中交通在内的低空领域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试点,新能源电池等低空链条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也将陆续展开。学校还将与宁河区共同打造区内首个低空飞行服务站,打通区域低空飞行各个节点,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学校将继续积极参与天开园建设,充分发挥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各领域校友作用,加强建设大学和产业园的‘握手通道’,实现学校科技产业年总产值1.2亿元的目标。”曹胜利表示,新时代赋予民航大学新的责任使命,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更是民航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中航大始终将学校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把握民航行业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做好有组织的科研中,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进一步落实天津“十项行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推进“三新”做实“三量”;在推进航空功能涂层、航空部件增材制造、先进复合材料损伤与修复、航空器智能运维等国产大飞机运维保障重点项目,以及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研究平台、城市低空经济等重大工程中创新机、增活力,用中航大独具特色的科创潜能为津城发展“工笔画”增墨添彩。

(记者 姜凝 记者 胡凌云 通讯员 潘晓骞 摄)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