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滨网 编辑:马润荞 2023-11-18 11:42
第九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在滨海新区举办期间,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吉东在参会之余接受了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的专访,解读了创新文化,并根据滨海新区创新文化的特点提出了发展建议。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创新文化,如何看待滨海新区的创新文化?
任吉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对于创新文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一般都认为,创新文化就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创新及以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和物质文化载体的总称。用一句话来概括,创新文化就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
我觉得滨海新区把创新文化作为四种文化形态之一,非常精准也非常到位。因为,纵观滨海新区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从最开始的盐碱荒滩,到河滨小城,再到现在的现代化滨城;从原始方式的晒海煮盐到织网打渔,到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再到当代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很多创新的事项。我们不仅有多种“全国之最”“全国第一”的成果,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体制、社会治理等制度层面的成果,与制度层面相对应的还有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形成了一整套的创新文化,比如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革故鼎新的突破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善于借鉴的学习精神。滨海新区的创新文化要素已经比较齐备了,下一步可以进行再加工、再提升,理论上再加以概括总结和阐释,形成科学的、专业的理论架构。
记者:那么新区未来该如何弘扬创新文化呢?
任吉东:我觉得弘扬创新文化和其他文化类型还是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比较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弘扬创新文化的前提是培育创新文化。关于培育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这个是一整套的工程体系,各方面要素缺一不可,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制度规范、教育培养、氛围营造等抓手,进行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古代有句话叫“观民设教,乃能变风易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制度规范上要与时俱进。一要建立健全事前激励、事中扶持、事后奖励的全流程制度保障,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使用力度,对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实行全方位的服务。滨海新区最近出台了一个方案,就是《滨海新区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2023—2027)》,我觉得这个方案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第二,要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党的干部在党的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力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并且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干部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文化能够持续、健康、良好地运行下去。
第三,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我们讲“教化之本,出于学校”,学校教育要主动地承担创新文化后备人才培养的角色和作用,要形成一整套衔接有序的培养体系。大中小学教育,每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向,比如说,小学要导其源,主要培养他的兴趣;中学要养其能,主要是培养他的能力;大学要专其精,主要是关注他的学术研究能力。这样形成一整套的教学系统,对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还要营造全民动员的氛围。热爱科学、崇尚创新这个社会氛围本身就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我想,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方面,要把创新文化与滨海文化相关的其它三种文化形态加以理论化的提升。有了一套理论化的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出一套学术精品也好、读物精品也好,或者说影视精品也好,这样才能进行推广、普及。第二个方面,要利用现在的媒介工具,像公众号、抖音、直播这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手段,进行创新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这样就可以在全社会推动对创新的普及和传导。同时,我们要讲好创新故事,树立科学家典型的示范,大力表彰在科技领域有创新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号召全民去学习,这样就形成一个全民动员、全民都在学习科学家创新的一个浓厚氛围,为创新文化发展形成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滨海新区的创新文化有历史、有传承、有制度、有实践,完全可以作为内生的动力和精神内核,在新征程上进一步促进滨海新区经济文化发展,续写创新文化的新篇章。(记者 范炳菲 报道 李少波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