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圆桌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稿源:文汇报   编辑:马润荞   2023-08-15 15:38

编者按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考察时,多次提及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等关键词。7月17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年来,这一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文汇报特约三位专家,围绕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贡献、重要特征、实践要求,进行研讨交流。

■主持人:  

任思蕴 文汇报记者            

■嘉 宾:        

杜欢政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包存宽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杜仕菊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50813_p18.jpg

游客骑行在浙江松阳大木山茶园中 新华社图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文汇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发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将这一思想的主要方面拓展为“十个坚持”,增加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如何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             

杜仕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杜欢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武器,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点,揭示了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不能割裂的两个方面,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协调和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湖州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造了一批既具有生态价值,又具有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             

其二,将人民立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人民立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出发点,真正将人民生态利益放到首位。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变废为宝,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造福千秋万代。             

其三,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在政治建设中,要重视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在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宣传绿色发展文化;在社会建设中,要让生态环境保护蔚然成风。

包存宽:2018年5月18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五年来,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从最初的“六个坚持”、“八个坚持”到后来的“十个坚持”,从“山水林田湖”到陆续加上“草”和“沙”,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

这一思想坚持人民性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等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基本方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的需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文汇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理论主导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             

杜欢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一系列重大的、原创的理论贡献,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建设的时代总结。 

首先,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强调要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为中国绿色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让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再次,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更着眼于世界,始终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旨在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杜仕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将生态文明纳入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中进行思考,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个生态历史观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坚定地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加深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生态前瞻性和发展永续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生态自觉,体现了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彻底摒弃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西方发展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与绿色发展的生态逻辑辩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人类文明对自身生存新状态、发展新形态的价值关怀。             

文汇报:中华传统文化中本就包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自然观、生态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请展开谈谈这一特征。             

杜欢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优秀成果的有机结合。与西方哲学语境下主客二分为主导的历史不同,中国哲学的历史是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蕴含着丰富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比如:主张“道法自然、取之有道”的生产生活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文明,充斥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生态文明是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遵循大自然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生态智慧。             

包存宽: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所在自然生态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积淀了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以尊重自然为最高准则,通过敬畏自然、融于自然来完善自我;法家极力推崇“以时禁发”,主张通过积极立法和严格执法来保护自然资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杜仕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增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底气,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和“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   

文汇报: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辩证地理解会上提出的“五个重大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包存宽:时隔五年再次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在理论上阐释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与重大实践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而且在实践上“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个重大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全面超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刚性的法治+统筹性规划+灵活的政策”的制度协同,不断推动环境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造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新奇迹。             

杜欢政:面向新情况新问题,“五个重大关系”既是理论上的高度凝结,也是实践上的经验总结,为以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领域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永恒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根本路径。             

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整体统筹城乡、陆海关系,强化政策、部门、区域之间的协同,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一方面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环境科普,培养公众自觉意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是中国产业转型的未来方向。“双碳”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因此就不是“碳冲锋”“碳运动”,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工作。             

杜仕菊:“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五个重大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统筹协调、行稳致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坚持系统观念,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六个要”的具体要求,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观点 

杜欢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在政治建设中,要重视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在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宣传绿色发展文化;在社会建设中,要让生态环境保护蔚然成风。             

包存宽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刚性的法治+统筹性规划+灵活的政策”的制度协同,不断推动环境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造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新奇迹。             

杜仕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生态前瞻性和发展永续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生态自觉,体现了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彻底摒弃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西方发展老路。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