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马润荞 2023-07-25 20:43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这要求我们必须办好思政课这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青年学生成长为生力军、主力军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成都大运会是继北京大运会、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内地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运会这个社会素材,讲好用好成都大运这场青春盛会“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为大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培根铸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把握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自申办成功以来,成都全力以赴做好赛事各项筹备工作,始终坚持一体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努力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更具吸引力,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新时代孕育新青年,面对平视世界的一代,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抓住思政课的本质——“讲道理”,善于从成都大运会的现实热点和国际大势中汲取教育资源与思政元素,引导青年学生立足国情、展望世界,认识并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华文化为什么兴等一系列关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实现大思政课与国际大势共通、与国内发展共融、与当代责任互塑、与青年使命互达,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成为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
要拓宽思政课的视域场域。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实践。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波澜壮阔、横无际涯,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是大思政课教学最丰富的资源、最鲜活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成都大运会里的思政课,主要内容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放眼课堂内外,大运会是世界青年的盛会,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青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不仅中国青年迷上了这座“青春之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也喜欢上这座“幸福生活,人间烟火”的中国城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大运会赛事项目和赛程周期,把成都大运会火热实践的丰厚养料引入思政课堂,最大程度地用事实、数据、案例回答学生关于“什么是大运会”“大运会为什么花落成都”“大运会给城市和市民带来了什么”“市民可以为大运会做什么”等一系列现实追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事例,做到将思政教育通俗化、形象化和具体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地引导青年学生发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特质和精神,用好自己的理论、知识、爱心,积极行动起来,踊跃参与进来,一起做好主人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有为善为勇为,助力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中成长、受益。
要创新思政课的方式方法。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经典著作阐释、党的理论解读、中国实践雄辩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又要对接时代语境、提高素材质量,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大思政课”资源。当前,成都大运会成为时下大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最贴切的题材之一。成都大运会口号——成都成就梦想(Chengdu Makes Dreams Come True)蕴含着大运精神与成都城市特质,是大运文化与天府文化结合的生动诠释。大运与成都的相遇,友善乐观、开放包容的天府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相互融合,成就了更加强韧的城市精神。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成都大运会的热度话题及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同时,也要善于挖掘蕴藏在大运会体育场馆、会徽、吉祥物“蓉宝”、火炬“蓉火”中的巴蜀文化精华元素,引导学生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提质幸福城,实现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同步、与时代发展同行、与青年思想同频。还要积极尝试、充分运用新媒体、自媒体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制作成微课,身临其境般讲好中国故事、巴蜀故事、成都故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产品,让“大思政课”的成果润泽更多青年心灵。(作者:成都大学 杨龙 杨帆)
本文系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2023年度课题(项目编号:DZX202302)、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022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2Y0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