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太空、入得荒漠……新科技赋能未知领域智能探索

稿源:津云   编辑:刘阳   2023-05-20 21:22

5月18日至21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展览规模12万平方米,来自全球492家企业参展。

现场参展企业竞相进行智能科技PK。助力载人航天、国家空间站、荒漠地区通信、边境线智能通信巡逻、测绘航飞……众多通过国内自主研发、高校科研转化的智能成果一一展示,用前沿新科技赋能未知领域未来探索。

打破国外垄断 自主创新更节能

在智能制造展区渤化集团展台,渤化集团下属海晶控股的长芦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氟聚醚、氢氟醚等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芯片、半导体、数据中心等行业。

南开大学博士生姚素梅毕业后加入了这里,“我们用30人的团队,七八年时间从研发到投产,研制出了这种新材料,完全属于自主创新研发。” 这种新材料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国外这种产品不仅价格高,还数量少。我们研发的这种新材料已经于去年投产。”

这种新材料绿色节能,例如阿里集团数据中心云计算量很大,会产生很大的热量,用传统风扇、空调会产生很大耗电量,用这种新材料可以节能百分之四十。同样,这种新材料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芯片、半导体等领域。

为了科技创新工作加速步入发展快车道,渤化集团搭建了新材料、生物制造、氟化工和精细化工等研发中试转化平台,建成了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专业化众创空间、渤化特色知识产权全周期管理平台等“智库”,这些都助力像姚素梅这样的科技人才,做出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产品。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渤化集团还依托丰富应用场景,应用大数据、工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全维度数字化、全过程可视化、全信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智能化“智能工厂”。

“如今,员工们用手机、电脑就可以精准的获取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数据,摒弃了以往需要众多人力跑腿记录式的工作模式,既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精准度。”这是渤化集团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顾德俭最大的变化感受。

载人航天、荒漠通信 有“我”助力

参展商中环信息产业集团,如今正助力国家载人航天、国家空间站的建设。

集团的拳头电线电缆产品荣获过国家科学进步奖。“2007年左右,我们研发的相关产品就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国家空间站、导弹都有我们的相关产品。”

李晓明2007年进入公司,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习电缆专业,毕业后认为相关领域很前沿,就来到了中环发展。“作为技术人员,我们为了突破许多瓶颈,时常会加班到十一二点,转天八点继续上班,全力以赴攻克新难点。”

这些年,他们不断迭代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出了耐超高温、耐宇宙辐射的电线电缆产品,“打破了国外相关产品的技术壁垒。”

而集团的另一拳头产品大功率自组网数据链电台、微型化自组网数据链电台系列,则可以在例如荒漠地区无5G信号的区域,自组网络,信号强且稳定。

“这种电台也可以加在无人机上,进行长距离边境线巡航信号传输。具有小、轻、便捷且部署灵活的特点。”这种系列产品是2019年研发成功并投产的。

“我们用了三年才研发出来,最初是有一个项目需要边境线的巡检,但长距离巡检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距离都是难度,我们最终攻克这些技术难关。”姜丽华是研发团队成员之一,“我们研发这个项目的成员有13人,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研究生学历。”

这项科技正在应用于石油管道巡检、油田区域通信、荒漠通信、野外探测等。

姜丽华2004年就加入了集团,“感觉单位的创新氛围很强,在这些前沿领域,随时都要保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如今,中环作为天津市国有制造业产业的生力军,正全面助力我市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 着力培养智能制造人才

除了大型企业的前沿科技,高校的产教融合也正在为为智能制造赋能。

在渤轻集团展位,其旗下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也带来了不少吸睛的智能科技产品。

“光子智能制造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尤为前沿,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了最先进的设备,用激光技术无接触加工工业产品,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内饰花纹加工、高端包装选材纹理,手表表盘和纪念币等。”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京告诉记者。

“原本这类产品的加工是用化学腐蚀的方式,环保不达标,也无法控制好精度。”新的光子智能制造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难题,也让学生们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

在该展位上,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无人机系列产品也颇受关注,这些无人机样机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杨宇老师带领学生们的研制成果,“这些无人机可以用于测绘,飞行时间可达一个小时,能够智能避障,匹配多元化摄像产品,还很轻便,一旦走向市场性价比很高。”

杨宇老师是2015年左右带领学生们进入无人机研制领域的,刚进入时非常的难,当时这个领域刚开始兴起,他们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反复试验调整了100多次,最后才细化成功出这种无人机。

“这些年,学校也培养出了1000名左右的相关人才。” 如今,高校正不断着力培养着中高端智能制造服务人才。(津云新闻记者 张赫洋)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