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光明网 编辑:马润荞 2023-04-10 14:23
作者:方杲(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为摆脱贫困、动荡而普遍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运用。
首先,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的作用,把物质生产当作社会生活的前提,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又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对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的最好概括。
其次,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这阐明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指明了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智力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并统一于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增强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硬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软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决定了不仅要物质富裕和精神丰盈,而且还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人民群众既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战略定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把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统一起来,既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才能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从人类现代化的进程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资本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一味地追求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这种现代化的后果: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率,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只是追求剩余价值,把雇佣工人不是当作“人”,而是当作能带来增值的“工具”,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片面追求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的结果。这种现代化的实质是“见物不见人”,不仅造成“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而且还导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精神贫乏等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现代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不可取的现代化。
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不以牺牲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代价,听任资本片面追求物质膨胀,而是既要物质财富极大充足,也要精神财富极大富有,更要二者协调发展。这一理念始终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汲取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正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不仅使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而且也使得我国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总之,“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国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的吉林人民‘三感’理念的伦理意蕴研究”( 2020B017) ;吉林大学重点培育项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2018ZDPY04) ; “一带一路”项目“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 YDYL2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