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殊:速度301

稿源:津滨网   编辑:李勇   2023-01-03 09:27

新增 (22)

301,这是太原到天津的速度,高铁的速度。三个多小时路途中,车厢前方那个数字不停变化闪烁,最高时速,便是301。

  十几年前初到天津,是绿皮火车,七个多小时,到达站似是天津东站。出站后,感觉与我无限憧憬过的天津——民国年间那个跟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齐名的洋气的天津卫,以及与我对和首都北京似同城的第二大直辖市的想象颇有落差。城市不是那么摩登,天际线也不那么惊艳。接站的老师解释是正在修建的原因。

  天津,天津。那一趟,在我心中印象更深的似乎是民间文化丰富的杨柳青,“泥人张”。

  四年后因事再去,依然是东站,模样新了,记忆却不深。彼时,刚刚在天津扎下根的朋友开车带我进入市区,在一些颇现代的街区走走停停。

  有味飘来,狗不理弥漫。进店前,先在门边小摊入手一个煎饼果子,收一声“姐姐”进耳中。

  201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受邀再到天津,这次是滨海新区。

  一个新字,注定与老城不同。恶补,才发现天津滨海新区由原来的三个区合并而成,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船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2014年底,滨海新区又获批设立自贸区,也是中国北方的第一个自贸区。

  这种种头衔、诸多个第一,已经对人产生了极大诱惑,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动声色地笼罩在这片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天津的速度,初步呈现。

  深入,才发现那速度触碰不得。

  “‘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天河三号’研制成功后,运算能力又比‘天河一号’提高200倍!”单这句话,就要把人惊呆。除了声除了光,那样的速度谁能追得上?

  天河科技园内,出现在眼前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机柜,与所有基层的工厂操作间无两样,柜面闪烁的小光点平平常常,却覆盖着“全机底板25000条绕接线、120000个绕接点、600多块插件板、2500000个焊点”。

  这星星点点的斑斓,通往哪里?一个焊点的能量,可以辐射多远?那是银河向天河的巨变,是中国计算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是实现中国计算速度的超级梦。

  那速度深藏柜中,静静的,不声、不响,却会再次镌刻世界速度之巅。

  这才是滨海新区该有的关键词,速度、神秘、风尚、前沿,比如那“滨海之眼”。谁能想到,走进图书馆可以猝不及防到要与美人并用“惊艳”一词?书山、路径、报告厅……谁的手,把书籍布阵,时而像阅兵场上的战士,气势纵横;时而又像舞台上的礼仪美女,婉转柔美,轻盈灵动。犹记得第一次走进时,是黄昏,厅内绿的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光芒交替呈现,包裹着或看书或看景的人,如梦如幻。高科技、大时尚、高颜值相互簇拥,正如博尔赫斯口中所言,天堂就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梦幻到网红。据说近期热播剧《庆余年》开场,第一个镜头竟是它的身影。“你在我眼里,我在你心里”。这便是滨海新区图书馆的速度,以光、以声,轻易实现了初始的美好愿景。

  走过泰达生活馆、时尚天街,倾心的味道隐约飘来。

  没错,前方便是海。153公里海岸线的风,与众不同。

  海河的风情,那么好。尽管在冬天,尽管手冻到伸不直,大家依然站在甲板上欢天喜地地举着手机。海鸥阵阵,忽远忽近,诱惑着客人们阵阵惊喜的呼声。数九天气的河面凝出一层清粼粼的冰,呵护着河水休身养性。

  船过,破冰,冰下一群鱼儿,是逃散,还是仰头看风景?

  滨海新区林立的高楼,在两岸次第飘过,像海鸥的速度。包括530米高的周大福金融中心。

  津沽棒。海河上的船舱里,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告诉我它的这个昵称。多好的名字,有金箍棒的谐音,有定海神针的寓意。两年前同一时间来时,楼还未合体,正在火热建设中。天空飘着丝丝小雪,还有雾霾。换两部施工电梯登上94层。脚下,管道纵横;眼前,遍布施工人员忙碌穿梭的身影。今天再来,电梯已直达94层。

  回身问开电梯的年轻女工,上来的时间是多久?她露出好看的笑容,“没看表。”她日日守在这未完工的简陋电梯中,任务只是一次次将踏板放下、收起。她关注的是忽上忽下的施工者与参观人,她的任务只是安全地开门、关门。

  翻出两年前的微信,才知上一次来,换两部电梯达94层共用时九分钟。而这一次,“不到一分钟”。这是陪同的施工负责人告诉我的,这个时间,是国家标准时间,是万一发生事故的有效逃生时间。

  站在444米的高度,俯瞰天津。这是十年前无法想到的仰望高度,是十年中天津的速度。

  陪同参观的施工管理人员中,有一张年轻的面容,果然,他刚刚31岁,却已是一名生产经理,工作主要是施工中的协调与沟通。看他瘦瘦弱弱的、年纪轻轻的,面对最多时5000人的施工队伍,想象不出他工作时的状态。他叫魏鑫,江苏人。五年中一次次在530米的高度爬上爬下,五年中一次次俯瞰天津。

  海河的水缓缓流动,他的漂泊何时终?果然,他说不回家了,准备扎根这个城市。魏鑫,新经济时代典型的人群,就如上世纪90年代电视连续剧《外来妹》一族。他的女朋友也是漂在天津的家乡人,两人海河为媒,滨海结缘,如今已以每平方米1.3万元的价格,购得一套102平方米的三居室。

  这样的价格,在滨海新区有些偏远,然而毕竟在异乡有了家。一个小窝,留住两个外乡人,以及他们的后人。

  一代一代像魏鑫夫妇一样的人,将在滨海新区扎下根,成为金融中心下的新一族,支撑起滨海新区不停歇的飞速繁荣。

  感受天津的速度,用了十年。而今一提天津,滨海新区必率先绽出笑容;与滨海新区牵手的,必然是五年前种下的新经济文学。当一个个像魏鑫这样的人成为新经济文学的主人公,滨海新区,也必然深深印进读者心中。(摄影 贾成龙)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