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李若怡 2022-07-11 14:46
六月盛暑,夏至已至。一年当中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渤海湾岸边,蓝天之下,滨海新区杨家泊镇李自沽村2000亩鱼塘波光粼粼、清澈透亮。水面之上,12.5万块太阳能光伏板整齐铺展,汲取着来自大自然的能量。
“池下养虾、塘上发电。环境好了、腰包更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养虾大户张效江承包了80亩水面,人朴实勤快,爽朗的笑声在海风里飘荡。
这是距离中心城区80公里、天津市最东端的一个小村。它北接唐山,东临大海,数百年来,潮起潮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鱼、种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变化在2018年来了。
一个留洋归来的大学生怀揣梦想、回报家乡,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4年来,这位“85后”年轻人带领全村千余位乡亲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新路。
张强,李自沽土生土长的农村娃。2008年以优异成绩作为大连大学的交流生考入澳大利亚一所大学,黄金海岸风景如画,他学习生活了4年,时常想起家乡那个道路泥泞、没通自来水、没有户厕的小村庄,心里有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我的老家,那个海边的小村庄,如果像这里一样美,该有多好!”
2012年,张强硕士研究生毕业。作为金融专业的高材生,他没有进入银行和投资领域,而是转身回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这是我人生最正确的投资。”
当他的同学们着西装革履穿梭在写字楼里当“金领”的时候,张强却挽起裤脚建起了水产养殖场。短短几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场实现年收入千万元,每年为村里提供就业机会上百个。
“这个年轻人,了不得!干啥像啥!”村里的老渔民心服口服。
养殖场越来越红火,可李自沽这个小村庄仍然在致富路上挣扎。“你见过世面,又有文化,村里缺个带头人,回来带着乡亲们一块儿干吧!”一些老党员找到张强,希望他能挑起这个担子。
在乡亲们的呼声中,2018年7月,张强走马“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5岁,年轻人聚在一起,决心要为村里干一番事业。新班子上任,第一件大事就是打造村集体经济,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引进渔光一体生态养殖项目。
渔光一体生态养殖项目。
张强给乡亲们算了一笔账:建设2000亩“渔光”项目,每年发电量超过7000万度电,可以减少燃煤2.5万吨,减少CO2的排放量约10万吨,不光实现绿色养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近400万元收入。
“养了一辈子鱼,没听说过这种养法。”张强把渔光一体养殖项目介绍给村民,遭到了乡亲们的反对。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光伏板,需要在水里打桩,乡亲们担心桩子影响出鱼出虾进度,万一赶上鱼病虾病暴发,有可能全军覆没。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两委”班子带着养殖户去外地参观考察。
养殖户张效江悬着的心放下了,一下子承包了80亩水面养虾。
“有这些太阳能板遮挡,到了夏天水面温度没有那么高,昼夜温差也没那么大,这样一来,虾病减少了。”张效江尝到了渔光养殖的好处,他养虾20年,有赔有赚,虾病暴发的年份,让他很崩溃。但是最近这三年,虾病明显减少,每年收入都稳定在70万元。
乡亲们同样收获了渔光养殖的红利。4年来,通过产业带动集体增收,每位村民平均分红超过5万元,腰包鼓起来了。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使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修了路、实施了煤改气工程、开展一系列村级环境整治、完成了滨海新区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昔日那个破旧的小村庄一跃成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五星村”。
面对李自沽未来的发展,张强还有很多想法,他们正在着手打造生态旅游,“我们要把新时代的‘渔光曲’唱响、唱红,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强带领的李自沽村民,用自身实践真切地证实了这一点。唱好乡村振兴的“绿色奏鸣曲”、画好乡村振兴的“山水风景画”,是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命题,每一位村干部、每一位村民都是答题人。
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激发乡亲的认同感。李自沽也并非一帆风顺,这需要广大干部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李自沽的做法是,既要打造村庄发展的“绿色”颜值,也要带领乡亲创造出“金色”价值,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发挥好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李自沽的变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基层的鲜活印证。(记者 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