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舌尖老味道!“河滩红薯”搭上信息致富快车道

稿源:津滨网   编辑:刘阳   2021-11-09 15:48

津滨网讯(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刘玉杰 摄影报道)分拣、清洗、装袋……最近,在太平镇大苏庄村刘承环的红薯地里,十几位村民正在争先恐后忙着捡装红薯,一袋袋形态饱满、颜色鲜亮的红薯被码放在地头,等待着装车被送往周围各大市场。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现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俺家的红薯大丰收了,这60亩河滩地,收获了大约14 万斤红薯,还是小时候的老味道!”大苏庄村村民刘承环一边忙着收获红薯,一边开心地和大家谈论着今年红薯的收成,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大苏庄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强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并运用绿色高效节本栽培技术,助推种植产业提质增效,鼓了村民钱袋子。

红薯曾在大苏庄村普遍种植。大苏庄村当地的村民都清楚,论起红薯的外观和口感还得说青静黄河滩上种植的尤佳。河滩地区因为疏松性和透气性大,尤为适合红薯生长,这里出产的红薯薯肉淡黄,口感香甜,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钾、硒、钙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曾备受市场青睐。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追求机械化的快速种植产业,“河滩红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大苏庄村村民刘承环是个怀旧的人,常常想念小时候味道的他,开始为“河滩红薯”的没落而惋惜。2019年,刘承环下定决心为家乡的“河滩红薯”复名。当年,他承包了本村青静黄河滩上60亩的土地,开始种植红薯。“我想念的是老辈人在这母亲河河滩上种植的红薯,这里产出的红薯外边光滑,口感甜糯,没有筋丝,用我们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受吃’。”刘承环告诉记者,“我种红薯,不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为了能保留大苏庄村‘河滩红薯’的品牌和名气,让现在的人们继续能吃到‘老味道’,也可以留住乡亲们舌尖上的乡愁。”

为了照顾好这60亩河滩红薯地,他利用了节水滴灌等现代技术,并施用有机肥。从红薯的栽培到田间管理,他雇用了本村20多位村民,每天精心打理这些“宝贝疙瘩”。在刘承环的悉心呵护下,当年他的“河滩红薯”地就取得了不错的收成。收获时节,他种的红薯无论从品种、品相和口感上都远超普通农田生产的红薯,慢慢得到了市场认可。“我施用的都是有机肥,这些红薯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与小时候吃到的红薯无异。”刘承环介绍。

此后的两年间,刘承环依旧种植红薯,投身到发扬“老味道”的农业事业中。不同的是,他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展了红薯的品种。除了传统的红瓤、白瓤老牌红薯品种,还选用了广受人们欢迎的紫薯、蜜薯等品种,将老味道注入新品种中,让新品种焕发出淳朴的魅力。

如刘承环所预期的那样,今年,他的”河滩红薯”再次喜获丰产。无论老品种,还是新品种,这些“河滩红薯”都受到了当地市场的追捧,并一跃成为当地红薯中颇有名气的“品牌”。如今,说起太平镇的红薯,当地的人们随口便出:“大苏庄村的‘河滩红薯’还是老味道,满满的回忆,好吃着哩!”

有了大苏庄村“河滩红薯”的名号和老百姓的口碑,刘承环的60亩红薯不愁卖。红薯一上市,当地的村民们便纷纷闻名来抢购,有的买了存着日常慢慢吃,有的买了则当特产礼品送给远方的亲戚朋友。按照每斤2.5元的价格计算,刘承环家60亩红薯地的毛收入就达到了35万元。

刘承环说,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简单想法,竟让小小红薯成为了发家致富的“金疙瘩”。

接下来,刘承环还考虑开设网店,尝试视频直播卖货,让“河滩红薯”搭上信息快车道,把家乡的味道传到更远的地方。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