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新区企业有“妙招”

稿源:津滨网   编辑:高志翔   2020-12-13 20:23

津滨网讯(记者 牛婧文 张惺卓 李楠 报道 贾成龙 摄影)过去,人们一提到农业就会联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景象。如今,实验室中不断涌现出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逐步将中国农业带领到升级发展的新时代。而如何将实验室中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产品?如何引育科研人才队伍?如何将中国的农业科技引入世界竞争大舞台?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新区企业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纳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中寻找答案。 

明确创新激励机制

激发人才队伍创新能动性

对于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万军来说,科技领军人才及其科研队伍是农业企业进行创新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为了让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切实落地转化,包万军在天隆农业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创新激励机制,先后特聘院士3名、国务院特贴专家5名,并吸引多名博士后、博士加入企业,收效显著。

1607854807978062191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工作

“首先,企业必须要建立明确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定位,在引进科技创新人员时要匹配精准的工作目标。同时,还要在企业发展和科技人员创新过程中建立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真正留住科技型人才。”据包万军介绍,天隆农业建立了“5个10%”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即,第一是科研成果转化利润的10%,公司会奖励给科研团队;第二个10%,会奖励给科研领军专家个人;第三个10%,去完善公司科研设施和科研手段;第四个10%,投入到科技研发创新再循环,让科研团队领头人去引育更多科技型人才;最后一个10%,公司会拿出来改善科研人员落户滨海新区后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包万军说,“通过这种模式,科技成果产生的价值会在公司内部形成良性循环,为下一个科研成果的产生和产业化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让科研团队的领头人真正有知、有权,让科研团队从自己的创新成果中真正受益。” 

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

积极参与产学研用

提及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天津纳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荣飞认为,这对于企业创新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张荣飞说,“我们与天津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他们拥有全国最大的微生物库和酶发酵体系,我们拥有自己的复合酶产品,因此双方确定了以项目的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我们提出技术需求,天津科技大学在学校开展基础性研究,而在企业的中试阶段,天津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还会走进企业的中试车间参与中试过程,最后,我们再进行产品的产业化及推广服务。这种模式精准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除此之外,纳尔生物还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四川农大、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在绿色饲料添加剂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与合作。同时,在以李德发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研发团队的带领下,公司多次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0余件,承担国家、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科技项目20余项。

1607854901572042386

纳尔生物的厂房

企业“走出去”

促进国产创新成果进入国际舞台

开放创新,意味着必须要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效果?天隆农业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早在2016年,天隆农业就响应“一带一路”,在印尼建立了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先后育成10个适于印尼种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据包万军介绍,天隆农业已先后在越南、印尼等地组建了合资公司,成为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平台。同时,还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积极拓展贸易合作,进行“走出去”的国际化布局。

对于纳尔生物而言,“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公司正与法国MANGHEBA TI公司在绿色饲料添加剂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与合作。

据介绍,纳尔生物之所以这样布局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的技术标准、农业装备、生物农药与肥料,以及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和产品,通过在国外整合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最终把这些成果和技术引进到国内,推动国内绿色农业的发展。

通过多措并举地推动研发创新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如今天隆农业和纳尔生物均实现了快速发展。2020年,天隆农业在种业方面,市场增长空间提升了15%左右。目前,公司已申报110多项专利,获得授权20项。而纳尔生物也在今年获得天津市瞪羚企业的奖励,全年预计将达成约4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实现跨越式成长。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