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一块儿能一直活下去的“泥”!​

稿源:天津广播   编辑:高志翔   2020-07-18 10:29

泥人张彩塑致敬战疫英雄


2020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寄出了一封这样的感谢信:“我们获赠的泥人张作品《江城生瑞草 举国送瘟神》寓意了全国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憧憬,对我们战“疫”中的医护工作者以极大的鼓励,特此致谢。

《江城生瑞草 举国送瘟神》出自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之手。这封感谢信正是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在抗击疫情期间工作的缩影。

由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创作的一组“抗击疫情·‘艺’不容辞”主题人物泥塑作品,共12件,全部以抗击疫情中的先进人物为原型,用不同形态、从多个侧面展现战“疫”英雄们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舍小家为大家,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精神。其中,既有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也有在基层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警察、外卖小哥等各行各业的人。



640(1)


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今年年初,武汉发生了疫情,我们一直在关注,作为文艺创作的工作者,我们能做什么?我就看到中医中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就想到要做一个《江城生瑞草 举国送瘟神》。我就考虑塑造一个典型的中国小女孩,她手里托起一株灵芝,这个灵芝就代表中医中药。



640(2)


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美术师宋晓梅:我是山东人,过完年从外地回来,处于14天隔离当中,就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些关于抗击疫情方面的作品。我创作了一个穿着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这是一个符号化的作品,不注重性别和年龄,这是万千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缩影,具备代表性。希望医务工作者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能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这也是我们对他们的致敬,这个形象就代表舍生忘死。


640(3)


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美术师赵阳:我之前做过一尊钟南山的塑像,当时他很满意。今年疫情期间,80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出征,令人敬佩。我就想再做一尊钟南山院士的塑像。当时我就想,在动态上,包括人物造型上,钟南山有一种在人群中屹立的感觉,目光坚定、眺望远方,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表现这种无畏的精神,而且对中国战疫胜利充满信心。




微信截图_20200718102555

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美术师栾光荣:临行的母亲、难舍的孩子,温暖的双手抚慰脸庞,稚嫩的小手捧起口罩。2020年的离别和大爱,我们泥人张就是要用彩塑定格下来。小孩子最依赖的是妈妈,但懂事的孩子也知道现在留不下妈妈,妈妈必须要上前线。所以我的作品就是切入一个主题:温情。用温度去感染人、打动人。旁边做了一个苹果,谐音取义“平安”。我想传达的就是咱们中华儿女都是孩子,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有强大的祖国母亲在,无惧一切。

徜徉在泥人张彩塑博物馆,就像徐徐打开一部历史画卷,能够看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彩塑作品。历代传人自然而然地遵循了与时俱进的生存法则,每一个泥人张彩塑身上都能看到时代的缩影。进入新时代,反映现实题材和主旋律的作品更加丰富了,彩塑在工艺和题材上都有突破,更加重了艺术工作者的情感注入。艺术高于生活,闪烁的是人的智慧,是比生活更高级的缩影,泥人张彩塑正擅长做这些东西。




天津这张名片,如何越擦越亮?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流传至今,已走过了180多年的历程,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艺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959年在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文化局的大力关怀和扶植下,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第四代传人张铭主持教学和传承工作,工作室的建立把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引入社会,告别了传统的家庭式小作坊,升级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传承、发展。至此,泥人张彩塑由家族性传承转变为社会化传承,成为了社会化的艺术事业。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中,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彩塑艺术人才,创作了数不胜数的精品力作,在国内外各级美术专业展览中屡获殊荣,成为我国彩塑艺术创作的主力军。

1963年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彩塑艺术展览引起轰动,周恩来总理委托邓颖超、陈毅主持展览会开幕仪式,同时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受到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郭沫若即兴题诗:“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泥人张彩塑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83年单位名称重新恢复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老一辈彩塑人挑大梁成为骨干,陆续从中学招收三批学员共十余人,分别在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艺美院代培,然后回到工作室学习专业技艺,这三批新生力量,陆续成为业务骨干。当时业务人员每年制定深入生活计划,然后通过深入生活,塑出草搞,召开创作研讨会,业务人员创意得到领导及大家认可后,投入创作,好作品、新作品不断问世,新人也不断涌现。

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工作室各项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泥人张彩塑被列入中国美术全集,作品入选历届全国美术展览、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天津美术届的荣誉。1988年在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招收代培生19名,为彩塑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目前,这些学员中有的已成为彩塑届领军人物,多数学员也都成为中坚力量。如今的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于波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就出自当时这批学员。2006年泥人张彩塑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入新世纪,2013年,为纪念1963年进京展览成功举办50周年,在中国美术馆再次成功举办了泥人张彩塑进京展,作品多为反映现实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作,在工艺美术届再次引起了较高的反响。如今,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多次亮相,并荣获多项国内外工艺美术、非遗项目大奖。



这块“泥”怎样才能“活”起来?


如果要给泥人张找个“形象代言人”,那么非“梦娃”莫属。目光清澈、一袭红衣、小手托着下巴、胖乎乎的女娃娃,这一“中国梦”系列宣传画中的可爱形象,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梦娃”。而“梦娃”,就出自天津泥人张。

640(4)

天津泥人张的艺术精髓在于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将每年4月、5月定为生活月,泥人张的工艺美术师们会到各地去“体验生活”,获取灵感和素材,使作品能够记录、见证、阐释时代精神。

在“梦娃”的作者林钢看来,“梦娃”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因为它贴近生活。“梦娃”的作者林钢,泥人张彩塑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多年来始终坚持深入生活,从事彩塑创作已有30余年。上世纪80年代,林钢在河北省兴隆县半壁山公社采风,吃住在当地一家农户里,家里一个名叫二妮的女孩,活泼可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梦娃”就是以二妮为原型创作的。林钢说,过了这么多年还能让人记起的形象,一定能与普通百姓达成共鸣。

对于这一点,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主任于波表示,“泥人张彩塑诞生之初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创始人张明山先生当年把彩塑艺术从庙宇宗教造像、陪葬泥俑等传统彩塑题材拓展到现实生活,就是大胆的创新之举。我们继承泥人张彩塑艺术不仅仅是继承其技艺,还要继承其创作思维,探究其内在的文化与智慧。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下功夫,这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立命之本。”

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资金支持。为此,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提出“深入生活出作品、面向市场多销售”,一直在鼓楼和古文化街设有经营部。但抓生产经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反哺创作。

如今,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大师们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为学生和市民讲述天津泥人张的历史与文化,免费传授泥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于波说,“艺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要为百姓服务;要想代代相传,就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喜爱它。”

如何使文化产品“接地气”?如何与消费需求接轨?几乎是每个非遗项目都会面临的课题。如今的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是全国唯一一个专业从事彩塑创作的单位。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作品还是以研究、展览为主,由于费时较长、成本较高,市场需求量还不大,现在作品主要用于收藏或作为礼品。2018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到访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玉生创作的《普京像》被作为国礼送给普京。虽然没有经营压力,但泥人张也在想办法扩大宣传,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到彩塑艺术的魅力。

640(5)


近200年来,泥人张一代代传人,坚守着这门艺术旺盛的生命力,用手中的泥土和颜料定格属于每个时代的印记。源源不断的灵感,自生活中来;只要岁月的长河延续,艺术的传承就决不会枯水断流。正如那句小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40(6)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