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无废城市”建设创新实践:渤海石化成本市首批精品“无废细胞”案例

稿源:津滨网   编辑:马润荞   2025-04-15 16:11

津滨网讯(记者 单毅 张倩 报道 王鼎鑫 摄影)选用先进绿色生产工艺、建设专用输送管线减少原料投入量、推行节能照明设备和节水型用水设施、严格执行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这些是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石化”)的日常工作要求,也是保税区“无废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天津“国际无废日”宣传活动会场上,渤海石化被命名为天津市首批精品“无废细胞”案例。

作为国内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的标杆企业,近年来,渤海石化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积极探索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实践路径,攻克多个技术难题,形成了石化行业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工厂”建设模式,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image.png

“首先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全部使用清洁、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并选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工艺和世界一流的专利技术,符合国家产业鼓励政策和天津市排放标准。此外,我们建设了一条从厂区丙烷脱氢装置到天津渤化澳佳永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输送管线,同时配备2台输送泵,回收装置副产的液化石油气,作为渤化澳佳永利公司原料使用,在减少渤化澳佳永利公司原料投入量的同时,实现了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固体废物产生大幅减少。另外,我们企业的装置区及办公区多采用自然光照明,同时积极推行节能照明设备和节水型用水设施,在包装采购方面,也坚持减量化、绿色化,优先采购吨桶包装或可循环回收包装,绿色包装采购率保持90%以上。”渤海石化相关负责人说。

在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同时,渤海石化还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综合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并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同时,实现资源变废为宝。

例如,渤海石化建设年产60万吨的丙烷脱氢装置余热回收项目,通过对脱氢过程中的抽空尾气进行回收,与发电机组的发电媒介进行换热,实现发电机组装机功率2000kW,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465万kW·h。此外,使用燃气轮机直接驱动再生空气压缩机,用余热锅炉回收燃机尾气热量,使能量利用率达到99%;采用干燥器再生尾气和脱硫床再生尾气作为原料参加反应,使用分离塔分离出的丙烷以及脱油塔的塔顶产品作为丙烷原料继续循环利用……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渤海石化实现了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生产过程达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为了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我们在2023年新增了污水膜处理系统,通过除渣—分散油—乳化油分级处理方式,不仅达到污水各项污染物分离,更是将废油饼再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最大程度实现了固体废物再利用;2024年,我们的废油饼产生处置量降低至零,重烃实现回收再利用100%,真正实现了产业效益绿色倍增的效果。”该负责人说。

同时,渤海石化还自主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审核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情况、废物产生排放情况以及生产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状况,不断推进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污染的清洁生产模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还会积极组织各类‘无废城市’宣传会、垃圾分类培训会等活动,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厚植员工‘无废’理念,开展各类特色活动”。

从“细胞”到“城市”,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样板。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巩固提升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助力越来越多企业在保税区上演“无废细胞”养成记,在各类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