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 新华网客户端 编辑:白璐 2025-01-15 12:48
新华网东京1月14日电(记者杨智翔 李光正)71岁的望月德三生长于日本东京,过着和多数日本人相似的生活:按部就班上大学、在一家企业干到退休、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外孙……不过,他的生活因“中文”而变得独特且丰富多彩。从19岁起,他便开启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中文学习与中国文化探索之旅。50多年来,这位日本老人一直执着于学习中国文化,并经常活跃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前线。
从中日建交开始的中文情缘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彼时,19岁的望月正为高考落榜而复读。当他在电视上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时,内心被深深触动。次年考入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汉语。
“当时很多人学德语、法语或西班牙语,但我选择了汉语。”望月回忆起初学中文的日子,称自己遇到了一位非常耐心的老师。“老师带我们用实际场景练习中文,比如买东西、吃饭。每天反复进行发音训练,我们都和中文很有缘分。”
为了克服发音困难,他每天使用专门的发音教材练习汉语发音,通过和中国朋友聊天来不断纠正发音问题。他坚信发音是中文学习的关键,并通过坚持练习逐渐掌握了发音技巧。
望月说,与中国人用汉语聊天是他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每月会定期参加语言交流会,通过自办汉语角活动或前往神奈川县与其他中文爱好者交流。他还通过微信与约200位朋友用中文保持联系,其中八成是中国人。“每天看看他们的朋友圈,感觉像是穿梭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样的实践,望月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他曾去北京拜访过一位北京朋友,对四合院记忆犹新:“他们家住在故宫附近的四合院里,是他们家四代人共同生活的地方,非常有老北京的韵味儿。”还特地幽默拖了一下儿化音。
从中国的影视、音乐到文学: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作为一个深度的中文学习者,望月不仅关注语言本身,也沉浸在中国文化之中。退休后的望月把看中国影视剧当成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喜欢看《狂飙》,剧里卖鱼的老板那句‘波浪越大鱼越贵’让我印象深刻。”他还提到自己去年看了《繁花》,并赞赏剧中上海普通话的韵味。
尽管没有日语字幕,他依然能理解电视剧中约80%的内容。望月说:“《狂飙》台词理解起来虽有点难,但非常有意思。”除了影视作品,他还喜欢听中国音乐,从邓丽君到周华健、齐秦……一些经典老歌成了他学习中文的另一重要途径。在平时听歌的同时,他也会认真抄写歌词、查字典释义,再练习音调,时不时的还会哼几句小曲儿。
他还喜欢阅读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包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等,感叹这些作品对生命与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他也喜欢中国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作品,那种细腻而温暖的诗意让他感受到文化的柔美。
“我特别喜欢中国的习俗,比如包饺子。”他说,每年春节,他都会与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们一起包饺子,共庆佳节。
持续学习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
尽管年逾古稀,望月依然坚持每天学习中文两个小时。除了定期参加线下的汉语角,在家时也使用高难度的教材《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自学。“‘妻管严’这个词,特别有趣。普通教材里没有这些口语表达,我觉得特别实用。”
望月坦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困难总是存在的,但通过努力,他依然能够在70岁之后不断进步。他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我的人生信条。我希望再活20年,继续学中文,与中国朋友共同交流,保持自己的语言水平。”
望月至今去过中国五次,但五次中国之行并未满足他对中国的向往,还计划趁着中国对日本免签、在秋天的时候前往云南旅游。他说:“听说云南很美,我非常期待那里的风景和文化。”
这位平凡的日本老人,用半个世纪的坚持学习书写了不平凡的跨文化交流故事。在他眼中,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理解文化、连接友谊的桥梁。望月的中文学习经历,正是他与中国文化情缘的生动写照,也为中日民间交流注入了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