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新浪 编辑:高志翔 2025-01-14 13:33
一张200万元罚单终于为这家股份行“多事之秋”的2024年划上了句号。
12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的公开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601916.SH)淮安分行因个人贷款贷前调查不审慎、向无真实资本金的项目发放贷款、虚增存贷款规模、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等违规行为,被淮安金融监管分局处罚200万元。而涉及上述违规的四名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处5万~7万不等的罚款。
《新财观》统计发现,2024年8月-12月,浙商银行月月收罚单,累计罚款额约510万元,主要涉及贷款发放与管理不审慎方面的违规。这些主要集中于贷款相关的罚单,反映在浙商银行的经营质量上,则是信用减值损失的高居不下。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达到215亿元,占到当期525亿元营收的41%。同期,42家上市银行中,信用减值损失占营收比的均值仅为27%。
事实上,高额的坏账计提准备并没有给浙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带来提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升反降”。
《新财观》统计发现,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203亿元;与之对应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从2020年底的191%下降至了2024年三季度的175%。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减值损失高居不下的同时,浙商银行人均薪酬水平也同样维持高位水平。
据Wind数据统计,过去四年(2020年~2023年),浙商银行的人均薪酬由55.25万元,上涨至58.41万元;2023年,高管平均薪酬230.55万元,为人均薪酬的3.9倍。
不过,如此高的薪酬水平仍旧挡不住个别高管的铤而走险。近日,财新报道称,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兼董秘刘龙“失联”。这是近两年来,该行原董事长沈仁康、原行长张荣森落马之后的第三位核心高管。
这意味着,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高管接连落马又频频“吃”罚单,且风控能力有待提升的浙商银行,是时候补补高质量发展的“功课”!
五年计提1203亿元坏账准备
据公开资料,浙商银行作为十二家全国性份股制商业银行之一,前身为中外合资的浙江商业银行。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2016年3月30日H股上市,2019年11月26日A股上市,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截至2024年9月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3.2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0.8%,资产规模在股份行中排名第十。
三季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营收525亿元,较上一年同期49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5.64%。同期,上市股份行营收平均增速为-2.4%,该行名列第一。
其中,归母净利润129亿元,较上一年同期12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9%。同期,上市股份行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速为-0.63%,浙商银行名列第二。
从营收构来看,商业银行的营收主要是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其中,利息净收入是营收构成的主要部分。
实际上,利息净收入来自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收入和吸收存款的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
2024年前三季,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35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9亿元,减少了3亿元,同比下降1%;利息净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则由上一年同期72.35%下降至67.8%,降幅4.55个百分点。
其中,利息收入851亿元,同比增长3.61%;利息支出为495亿元,同比增长7.21%。利息支出的增速高出利息收入增速一倍多。这说明该行利息收入增速已经跟不上利息支出增速。
同期,浙商银行净息差为1.62%,较2023年末的2.01%,同比下降39个BP。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股份行三季度净息差均值为1.63%。按照股份行均值对比,浙商银行净息差略低于均值。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2024年三季度净息差压力仍是“拖累”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因素,预计2024年四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仍会下行。
《新财观》对比前三季度的净息差数据发现,浙商银行净息差处于下跌加速的趋势中,第一季度的净息差由上年末的2.01%跌至1.84%,第二季度1.82%下跌有所收窄,到了第三季度净息差跌幅扩大至1.62%。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商银行面临净息差压力的同时,以投资净收益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增速则十分亮眼。
据三季度报,浙商银行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为16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由上一年同期的27.65%上升至32.2%;非利息收入较上年同期的137亿元,同比增长23.36%。
同期,浙商银行营收525亿元,同比增长仅5.64%,仅为非利息收入增速的41%。这意味着,得益于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增长的拉动,才实现了浙商银行营收的正增长。
众所周知,非利息净收入指是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净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净收入。
细分来看,2024年前三季,浙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0亿元,占营收比的7.58%,同比下降了2.83%。
同期,投资净收益9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66亿元,同比增长约四成;今年前三季26亿元的投资净收益增加额,占32亿元非利息收入增加额的八成以上。可见,前三季度,浙商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投资收益拉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息差下跌加速下,浙商银行通过非利息收入的投资净收益拉动业绩增长的同时,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达到215亿元,占到当期525亿元营收的41%。同期,42家上市银行中,信用减值损失占营收比的均值仅为27%。
事实上,高额的坏账计提准备并没有给浙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带来提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升反降”。
《新财观》统计发现,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203亿元;与之对应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从2020年底的191%下降至了2024年三季度的175%。
众所周知,贷款拨备是指商业银行针对所发放贷款的不同风险类别,专门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贷款拨备与不良贷款额的比值,则被称之为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正常的情况下,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越多,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会提高,除非不良贷款余额也在同步攀升。
据三季报,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260亿元,这导致同样创下历史新高的信用减值损失,也未能提升该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其中,浙商银行175%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而较2023年同期的183%,下降了8个百分点。相较之下,浙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则远逊于同等规模的宁波银行。
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宁波银行资产规模3.1万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405%,为浙商银行的2.3倍;信用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96亿元、111亿元,均不及浙商银行这两项指标余额的一半。
从上述指标对比看,浙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功课”着实落下了不少……
多位高管落马又频频“吃”罚单
事实上,欠下“功课”的浙商银行,近年来,人均薪酬水平却维持在高位上涨的趋势中。
现金流量表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107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100亿元,净增加7亿元,同比增长7%。
《新财观》据Wind数据统计,过去四年(2020年~2023年),浙商银行的人均薪酬由55.25万元,上涨至58.41万元;2023年,高管平均薪酬230.55万元,为人均薪酬的3.9倍。
不过,如此高的薪酬水平仍旧挡不住个别高管的铤而走险。近日,财新报道称,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兼董秘刘龙“失联”。这是近两年来,该行原董事长沈仁康、行长张荣森落马之后的第三位高管。
据了解,本次失联的是原副行兼董秘刘龙,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前任董事长沈仁康的秘书。
2014年,沈仁康从浙江衢州市长的位置调任浙商银行董事长,衢州市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的刘龙则追随沈至浙商银行工作,历任董办主任、党委办主任,董事会秘书,副行长。
2023年4月,刘龙辞职,离开浙商银行。而在他辞职两个月前,老领导沈仁康被纪委监委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沈仁康、刘龙、张长弓,他们基本都是同一时间来到浙商银行工作,而在他们来了之后,是浙商银行业绩增速的高光时刻。
2015年,浙商银行资产规模突破万亿,五年后又突破两万亿,尤其是在2016~2017年,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浙商银行业绩非常亮眼。
在时任副行长张长弓“操刀”利润部门的改革下,这位资本高手在第一时间插足了“宝万之争”。当时万科总裁郁亮就曾喊话宝能,“敢不敢说出自己收购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据悉,在张长弓的操控下浙商银行为宝能提供了130亿元,这笔钱成了姚老板举牌万科的底气。但这也为张副行长的日后“落马”埋下了伏笔。
2018年12月,业内爆出了张长弓辞职的消息,其实在10月份,张长弓就已经离任。2019年,浙商银行原上海分行行长因为贪腐1242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一年后,浙商银行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调查,针对张长弓的违法犯罪线索调查,逐步展开。2021年9月,张长弓被带走调查。
浙商银行的“大地震”由此拉开……
行长徐仁艳,副行长徐蔓萱、刘贵山、吴建伟、刘龙先后辞职。2022年1月,距离退休还有一年的沈仁康突然卸任董事长,一年后被查,副行长张荣森接任行长之职。
更不可思议的是,张荣森去年8月9日刚刚宣布连任行长,9天后的8月18日便宣告辞职。
不久后,张荣森也被带走调查。与其走得很近,大学毕业就追随张荣林的浙商银行合肥分行行长李洋一同被带走。
伴随高管的接连落马,浙商银行罚单不断,甚至出现了连续数月,月月“吃”罚单的业内罕见场景。
《新财观》统计发现,2024年8月-12月,浙商银行月月收罚单,累计罚款额约510万元,主要涉及贷款发放与管理不审慎方面的违规。这些主要集中于贷款相关的罚单,反映在浙商银行的经营质量上,则是信用减值损失的高居不下。
12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的公开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淮安分行因个人贷款贷前调查不审慎、向无真实资本金的项目发放贷款、虚增存贷款规模、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等违规行为,被淮安金融监管分局处罚200万元。而涉及上述违规的四名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处5万~7万不等的罚款。
12月3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披露,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南二环支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款35万元。
11月1日,浙商银行丽水分行因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不审慎,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贷后管理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被罚款95万元。
11月27日,浙商银行贵阳分行因5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160万元,另有5名相关责任人分别被罚款5万元。
10月11日,浙商银行重庆巴南支行因信贷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罚25万元。时任浙商银行重庆巴南支行副行长魏琪被罚款5万元,时任浙商银行重庆巴南支行客户经理彭建锋被警告。
9月,济宁分行因企业划型不准确,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30万元。同月,重庆巴南支行因信贷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罚25万元。8月,合肥分行因办理贷款业务存在对贷款项目调查不到位、贷前调查不尽职的行为,被罚35万元。
据媒体统计,2020-2023年浙商银行累计被罚金额超过了1.6亿,其中2020年更是因多达31项违规行为被处以1.01亿元的巨额罚款。
显然,走过“多事之秋”的2024年,原行长和副行长相继失联,又连续数月,月月“吃”罚单的浙商银行,期待在陆建强的执掌下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基于公开数据与资料分析,尚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