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滨网 编辑:马润荞 2025-01-11 12:26
津滨网讯(记者 董欣)近日,第六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暨优秀信用应用场景微视频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滨海新区人民法院《首创预担保企业保全白名单机制“信用+保函”赋能高质量发展》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这也是滨海新区唯一一家获奖单位。
预担保企业保全白名单制度是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财产保全中心积极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充分发挥“首创”精神,以司法制度创新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实践。该制度为全国首创,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同意开展试点工作,自落地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看得见”的成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被纳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以及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的《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践行司法为民理念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某勘察有限公司与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仲裁保全纠纷一案是新区首个适用该制度的案件,申请人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经审查,法官出具民事裁定书裁定冻结被申请人名下银行账户360余万元。保全过程中,执行法官依法适用“白名单”制度,以冻结银行开具的《见索即付诉讼保函》代替对企业银行账户及其他资产冻结的传统保全措施,解决了企业现金流、解封、换封周期长等问题,为企业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约360余万元,案件自立案至实施完毕仅用时三天,切实提升了企业的司法获得感。
“白名单”制度精准聚焦企业需求,以保护权利、减少损害为目的,将“信用”和“保函”结合起来,对于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将担保前置,避免企业的基本账户及其他核心资产因流动资金不足而被“突击”“恶意”保全,特别是在企业招投标、银行授信、上市融资等关键节点,最大限度减少对被保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实现债权人利益保护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之间的平衡,切实让企业感受到法院在司法过程中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支持。
充分释放“信用红利” 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白名单”制度将企业无形的信用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通过正向激励引导更多企业诚实守信,让“信用”成为企业的“金名片”,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法院的白名单制度犹如一场及时雨,在我们公司项目投标的关键时期,避免了我们的基本账户被冻结,使我们可以将有限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投入在企业经营发展当中来,增强了我们在市场中的信心和竞争力,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白名单制度的优势和新区法院对优质企业的支持。”某入选白名单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4年年底,第一批预担保企业保全白名单共惠及新区20家企业,涉及民生保障、进出口贸易、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多个业务领域,20家企业在7家银行共计开具8.29亿元保函。”新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试点运行至今,共有118件财产保全案件适用该制度,累计为8家企业节约流动资金占用3.87亿余元,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多元司法需求,促进涉企纠纷全流程降本提速,为企业“减负松绑”。
构建涉企执行体系 引导企业优化管理
“白名单”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和实时预警机制,在尊重企业自主经营发展的同时,倒逼企业在守信和失信之间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增强企业的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
“我们十分珍惜此次入选机会,将更加重视自身信用的建设和维护。一方面,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避免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若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我们也会积极主动配合法院履行偿还义务,将履行期限压缩在30天内,减少自身涉诉涉执案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今后,我们也会持续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积极主动谋发展,努力为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某国企相关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新区法院出台了一系列护企助企惠企的制度措施,“白名单”与涉企经济影响评估、信用激励惩戒名单分级分类管理等制度共同构建起新区法院涉企执行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信用在司法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以差异化的司法服务向社会传递“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价值观,提升企业的诚信意识和行为规范,从源头上减少涉企纠纷。
预担保企业保全白名单制度,以“信用之力”推动执行工作从“末端办理”向“前端治理”转变,以财产保全制度为“小支点”撬动执源治理工作大格局,用更低的司法成本,实现更好地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下一步,新区法院将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持续创新‘信用+司法服务’应用场景,推动涉企纠纷一体化解决与矛盾实质性化解,以高质量司法厚植法治化营商环境沃土,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新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