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天津滨海新区建委 编辑:刘阳 2024-11-28 11:15
海绵城市,韧性自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不仅为缺水城市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理论与方法。海绵城市历经多年创新实践探索,在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初显。
创新实践,示范引领。为全面宣传展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和智慧结晶,中国建设报社在成功开展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国海绵城市典范”案例征集活动,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现在《中国美丽城市》分批次展示初审入围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享新时代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建设智慧。
从“试点”走向“示范”
——天津滨海新区打造特色“5个一”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
(来源:2024年11月28日《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第56期头版)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水系统突出问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必由之路。海绵城市建设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从试点建设的摸索过河走向全域示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滨海文化中心
自2016年天津市成为第二批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滨海新区按照国家及天津市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定“必须干”,瞄准“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建、怎么抓”,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5个一”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打造了美丽天津的“海绵城市滨海样本”,连续多年走在全市前列。2022年荣获《中国美丽城市》城市典范;2023年全区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面积比例提高到38.75%,建成了一批典型示范区域和精品示范项目,向全市乃至全国宣传推广,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甘露溪景观工程成功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
1 一个决定 坚定信心,明确必须干
结合现行法规制度困境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难题,滨海新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印发了《关于促进和保障系统化全域建设海绵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制度保障。《决定》从建设内容、监督管理、工作要求三方面入手,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明未来方向。
滨海站绿地
明确建设内容。《决定》明确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当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广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
明确监管职责。《决定》明确发挥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加强规划层级的统筹管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各环节全过程管控。
响螺湾沿河景观带
明确工作要求。《决定》明确在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从监督管理、资金保障、社会参与、宣传引导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制定规范性文件。
2 一个体系 理清职责,明确干什么
构建系统化的长效管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适应现阶段系统化思维模式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因此,滨海新区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日常管理等方面,建立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的“1+N(1+n)”双重管理体制。
组织构架。“1”是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日常领导机构进行技术统筹,“N”是小组成员海绵专班,实现分布管理,“(1+n)”是各小组成员海绵专班内部嵌套,即小海绵办。比如在成员单位之一的水务局内部组建“(1+n)”小海绵办,水务局内各个科室部门专门对接、负责海绵的人,即为“n”。各个成员单位的小海绵办,要参照“1+N”进行对外服务和管理、内部日常会议安排和技术协调,确保海绵城市的政策和项目,能够全面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滨海新区中央大道
运行机制。构建以“1”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技术岗组成“(n)”,受成员单位内部“(1)”的领导。“(1)”是成员单位内部的技术总工,统筹成员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技术,协调统一技术指标,同时也属于上级“1+N”中的“N”,“1”是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总工或总师,统筹成员单位的“N”,最终将海绵城市的技术都统筹协调到“1”。通过“1”的技术统筹,分解出具体的指标,并在具体建设与行政管理上进行量化和责任化,从而形成精细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
日常机制。在“1+N(1+n)”日常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海绵办“1”的作用,协调组织全方位落实工作任务与要求,形成多层级例会制、问题清单责任制、调研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推进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3 一个规划 全域谋划,明确怎么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滨海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并在专项规划中确立以北水南调、双城绿廊为生态基底的蓝绿空间格局,构建以湿地净化为核心的区域水循环系统,提出片区级属地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明确核心建设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中央大道永定新河以北绿地
以指标要求为导向。基于流域、行政区、管网泵站、外排性质四个层级合理划分排水分区,提出15个流域分区、4大类型片区、167个排水分区的建设指标要求,并将指标差别化分解为初级、过程和系统达标三个阶段,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实现任务目标。
以治水效果为导向。基于滨海新区水质型缺水、地下水位高、土壤黏且盐碱等特征,以缓解城市内涝、提升雨水收集利用水平为目标,新增“源头降雨滞蓄量”“雨水资源利用率”两个特色指标,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起作为控制性指标进行管控,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指标体系。
4 一个方案 注重效果,明确怎么建
通过编制以2-3年为周期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滨海新区按照每年6%的增长比例,科学合理地设定年度实施排水分区,统筹谋划实施排水分区的建设项目,全面把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各环节,实现排水分区系统性达标建设,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海河下游
在实施方案中,以详细的调研数据为支撑,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制定具体的技术方案,实现方案的系统性,增强项目的管控力。注重空间尺度上“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性、上下游的系统性、岸上与水里的系统性、各专业间的系统性、单个项目与整体片区的系统性等,并明确每一个项目的海绵目标与指标、建设时序要求等,进而推动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水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城市绿地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地下管网(管廊)建设等工作,做到“干一片、成一片”,进而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建设效果。
5 一个办法 全程管理,明确怎么抓
2024年8月,滨海新区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滨海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共八章、三十四条,以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为主线,系统规范了规划统筹、建设审批、设计与图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监督保障等关键环节,为滨海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管理办法》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行动蓝图,引领滨海新区构建生态、智慧、韧性城市。滨海新区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全面执行《管理办法》,确保每年按照不少于6%的增长比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实现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滨海新区正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滨海新区MSD
未来,滨海新区将更加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将继续优化和完善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包括自然河流、地表行泄通道、多功能调蓄结构等,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另一方面,将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和多学科交叉互补,推动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全面、系统、可持续的角度推动城市水生态发展。同时,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建设成果既符合国家标准,又适应区域发展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断努力。(天津市滨海新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供稿供图,文章转载须经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