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丨废弃角落大变身 社区规划师如何进行城市微改造?

稿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马润荞   2024-11-08 21:1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并围绕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做出系列安排。

作为首个把“社区规划师制度”写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不久前,上海各区都派驻了属于自己的社区规划师,社区规划师是做什么的?他们的到来又会给社区带来什么改变呢?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 尹科娈:所以今天也是想和大家讨论,在这个花园建成之后,怎么样由我们的居民一起来形成一个自治的小组,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个花园照顾得更好。

记者见到90后社区规划师尹科娈的时候,她正忙着组织居民们讨论《社区公约》。不久前,在她的主导下,这个老小区完成了社区花园的改造。而对于尹科娈来说,她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社区规划师就是要不断“翻译”居民需求。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 尹科娈:社区规划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社区规划师又是一个城市观察者,能够在社区里面找到各种不起眼的空间,了解真实的居民的需求,同时把这样的需求、这样的空间能够和我们的城市大规划大制度大政策做一个紧密的结合。

尹科娈是一名90后,学习景观设计专业的她,毕业后在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工作,她所在的团队曾参与了上海多个社区的微改造。2018年,她所在的团队在杨浦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的聘用下,成为五角场街道的社区规划支持团队,尹科娈也开启了专业的社区规划师之路。

从“改造”到“规划”,尹科栾发现,这并不仅仅是两个字的变化。刚刚入行时,光是在两个小区间的围墙上开一道门,她就用了三年时间,开了不下三十场议事会,从门开的位置,门的宽度、高度,甚至围墙的形式都根据居民们的意见做了一遍遍修改。也是从这时开始,让她对社区规划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 尹科娈:社区规划,其实是一个公共性的表达,它并不是要做出一个设计师最好的作品,而是它能够真正地基于居民的需求,来实现一个相对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目前,像尹科娈这样,在规划、建筑、景观等领域各有所长的社区规划师,正活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大到公共空间的改造,小到健身设施的增添,他们既在以专业的眼光观察,又要以居民的身份体验。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管理处副处长 张乐彦:社区规划师一方面可以协助街镇搜集老百姓的一些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作用,把这些好的需求和理念能够跟社区规划的制定进行一个充分融合。

“翻译”居民需求 打开围墙看见新风景

“翻译”居民需求,只是社区规划师工作的开始,一个社区的居民,少则几百人,多的成千上万,需求各有差异,怎么才能通过专业规划,满足各方诉求呢?不久前,尹科娈就对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进行了改造,效果如何呢?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玉兰路46弄的这个小区,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仅有的200平方米空地,因为不想让小区以外的人随意进出,被居民砌了三面墙,唯一的一扇门也上了锁,里面杂草丛生,一到夏天更是蚊虫滋生,成了卫生死角。

小区所在居委会下决心解决掉这个遗留多年的老问题,于是挨家挨户征询居民意见,大家都同意改造。但是改成什么样子?怎么改?各方意见不一。于是街道出面请来了社区规划师。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牡丹八社区书记 朱爱倩:社区规划师可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到了我们的需求,他们会具体地听居民的想法,在收集完想法以后,我们才进行一个社区的规划。

尹科娈所在团队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将这2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打造成社区花园。然而,让尹科娈没想到的是,尽管只有200平方米,难度却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李阿姨家的后门原来恰好就在围墙里。这次她支持打开围墙的想法,但也提出,希望留一个空间能够让她种花。类似李阿姨这样的需求,居民们一共提出了50多条。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 尹科娈:我觉得社区规划师有一点像是带着一定的专业视角去让居民之间的不同利益诉求能够更理性、更平等并更公开去表达的这样一个媒介。第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搭这样一个对话的平台,原来我不仅仅只考虑我这部分人,我还要考虑另外一部分人,但是更多的是在这样一群人对话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些定位的偏重比例做一些调整。

尹科娈所在团队把居民诉求一一整理后,综合大家意见,联合团队设计出一套方案,从刚开始的征询,到讨论,再到修改,全部向居民公示,大家商量着来。

改造后的空间,垃圾不见了,变成了休憩空间,邻居们可以坐下来晒太阳了;围墙打开了,前后院的隔阂也打破了,爱种花的李阿姨还认养了一个小花箱,成了社区花园的“种花达人”,以花草为媒介,邻里间还定时组织各种开放活动。

自治共建 人人都是社区规划师

社区自治,居民共建,其实也正是尹科娈这些年正在努力的方向。除了为社区提供专业化设计,她尝试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方案设计,一些街道已经培育出一支涵盖全年龄群的社区规划师自治队伍。

在东明路街道,这个公共空间里的“社区美术馆”,就是在尹科娈团队的指导下,艺术家和社区居民自己打造的;在凌兆十二村的老小区,在他们的指导下,几位退休叔叔也成了“社区规划师”,他们利用闲置不用的废旧物品,在家门口建成了12个“共享花园”,目前已经吸引了约200名居民参与。

作为一种制度探索,“社区规划师”深入社区的毛细血管,把城市的大规划与家门口的微改造结合,搭建起居民与政府的对话桥梁,通过规划师们的专业服务,让市民都能参与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中来。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 尹科娈:一个核心就是,希望能够让公众参与进来。我们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技术、政策、产权、权利相关方的一些支持,来让这件事情能够落地,但整个的主体已经转化为了居民,他自己来做提案,来做设计,或者是来做提倡议,然后来一起参与建设,来后续养护。在整个过程当中,居民他是真正的主体,这个是我们最理想的“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画像。

(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 乔亚美 吴琼 周力 武文帅)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