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还能这样上?有个性!

稿源: 光明日报   编辑:严玉霞   2024-09-15 23:25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外语语种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2023年,该校立足自身外语优势,建立了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上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搜集比较案例,自制文字及视频案例,同学们从听课者变成参与者,有的还成为志愿讲解员,效果远远超过一般的课堂讲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介绍说。如今,该实验室已成为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重要创新项目。

360截图20240915232432681

“通过不断地搜索、整理、比较国内外的各类信息资源,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强大起来背后的制度优势。我们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更多需要和责任,通过大量的课程训练,我们建立了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扎实的‘比较’能力,有助于我们把真实的世界介绍给中国,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英语学院学生范默然在参加完实验室实践教学之后这样说。

天津外国语大学是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天津)”的实践教学基地,他们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景,已组织一体化联盟单位数千名大中小学生到实验室开展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式、沉浸式、场景式铸魂赋能综合教育平台。

“我们每个小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都会提交一份中外比较的案例作业。”国际传媒学院学生颉亚轩介绍说,“从案例选取到素材选择再到对比方法,老师会给予我们帮助指导,比较方法的科学性不够,或案例的权威性不够,会有老师和同学在讨论中指出来。经过比赛筛选,其中较为优秀的案例将被纳入实验室展示,成为下一届学生思政课学习借鉴的素材。这个过程很有挑战性,一个结论的获得需要大量案例的搜集和比较。”

在实验室上思政课,打破了以往教室教学的模式,联通教室与实验室两个课堂,将教学内容案例化、形象化、场景化,解决了以往思政课教学学生游离性听课、浅表性理解、参与性缺失、数字化脱节的四大“痛点”,让学生从被动灌输学习变为主动融入学习,其思考和结论还能启发老师,师生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局面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欣慰。“和同学老师一起打磨实验室的案例、做课程PPT和视频,再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解案例,还要讲得让大家信服,这么一翻转,我们一下子就成了思政课的主人,总想加倍努力把作业作好。”国际教育学院的2024届毕业生刘奕辰同学这样说。正是因为在实验室学习的辛勤努力,刘奕辰同学所在团队获得了当年度天津市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的一等奖。天津外国语大学实验室的改革实践也受到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思政课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将实验室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可拓展、可参考、可借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山峰 王艺钊)


专家点评

激活思政课建设的“一池春水”

倪明胜

思政课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课程,如何让“关键课程”发挥“关键作用”,需要结合时代新情况和青少年新需要,在守正创新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天津外国语大学锐意创新的“实验室中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有理有据“更入心”,有料有味“更解渴”,有形有样“更有效”,走出了一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新路子。

善用“比较”金钥匙,打造全景式育人新格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理,关键是如何把道理讲到人心里去。作为师生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展示平台,实验室思政课围绕中外比较的丰富案例,以“问题链”把“讲”与“思”有机串联,在纵横比较中将“理”与“据”一体贯通,引导学生透过事实表象进行学理性、深层次思考,辨识本质与特征,打开思维视野,从而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大势,把中国之治和中国方案讲深、讲透、讲活,把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同。

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活力。思政课的生命力,源于个性创造,而非呆板机械地灌输。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实,很重要一点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切实激发学生主体性。实验室思政课,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分小组在实验室的数据库中搜集中外比较案例,自主制作文字及视频案例,遴选优秀学生担任实验室讲解员为中小学生讲解,这些突出互动、分享、实践、体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局外人”变成“参与者”,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的项目化学习路径,让学生当主角,在躬身实践中实现情感共鸣、德性生长。

数智赋能沉浸式融合,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思政课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要体现直抵人心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这就需要我们善用“大思政课”,科学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各方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政育人合力、激活思政育人效能。实验室思政课,正是基于展览展示、数字呈现、网上平台、VR、AR、元宇宙等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打破原有的教室、校区、城乡等空间壁垒,打通学生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堵点,让现实生活和实践案例成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