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云 编辑:李若怡 2024-09-09 23:36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教师节又到了。今年9月10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40个教师节,40年来,无数教师耕耘三尺讲台,一片丹心,育万千桃李。
弦歌不辍,薪火传承。教师节40载岁月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随着教师节的脚步同步而行的“引路人”,一方讲台书写着他们教师人生的春华秋实,也见证了40年来基础教育的变迁。
和教师节“同步出发”的他
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走过重要时刻
今年是天津市四合庄中学政治教师刘宝忠任教的整整第40个年头,也是他所经历的第40个教师节。对于和教师节“同步出发”的刘宝忠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不落,全赶上”的教师节,既是岁月留下的标记,也是自己教师生涯的“刻度”。
40个教师节,见证了刘宝忠坚守三尺讲台的决心。“我是1985年下半年参加工作的,也就是说当年刚开学没几天,就赶上了第一个教师节。我还记得那时我所在的学校放了半天假,还给老师们发放了几十元奖金,这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一笔钱了,当天老师们还一起吃了顿饭。”刘宝忠清晰地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教师节时光,“后来,年复一年的教师节里,我作为教师接受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感谢和祝福,也见证了许多学生走出校园、长大成人,一晃就是40年过去了。”
刘宝忠
让刘宝忠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的那个教师节。当时,四合庄中学在校内操场举行完一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师生散场后,刘宝忠突然被前一学期自己担任班主任时的高一班级班长叫住了。“老师,请您先不要动。”这位班长说道。随后,只见几十名学生纷纷从各自的班级走出来,一起来到刘宝忠面前,献上鲜花,齐声说了一句“刘老师,您辛苦了!”
“当时,高中还是文理分班的模式,这些孩子是我原来任班主任的高一班级的学生,新学期开始,大家已经被拆分到各个新班级去了。没想到,大家瞒着我约定好了一起临时‘化零为整’,给了我这个班主任一个惊喜。”回忆起十几年前的那个教师节,刘宝忠动情地说道。
40年的任教时光中,刘宝忠担任过很多次班主任,自2011年至今,他更是连续担任了14年的班主任,接连将4届学生从高一带到了高三。回顾自己教师生涯时,刘宝忠觉得,成为班主任是教师的荣誉,同时也是教师能力得到提升、受到学生信赖的最好契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担当班主任。如今,我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今年这批学生将是我带的最后一届。我是6月生日,到他们高考结束那一刻,也恰好是我退休的时候。在职业生涯末期回头来看,能作为班主任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走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我觉得很荣幸。”刘宝忠说。
多年来很多学生有疑难时,会来找他商量。这种来自学生的信任,在刘宝忠看来是40年任教生涯带给他的一笔宝贵财富。
不同的教育时代
相同的师者“初心”
对刘宝忠来说,1985年开始担任教师的那段回忆,不仅包含他所经历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对改革开放后不久那一批教师队伍面貌的记忆。
刘宝忠是天津的第二届“中师生”,对于今天许多年轻人来说,“中师生”这个词语或许已经比较陌生。所谓“中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上世纪80年代初,在高考恢复不久的背景下,全国中小学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才缺口。为缓解中小学教师的缺乏,198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随后,中等师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全国各地纷纷选拔初中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3年或4年后再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刘宝忠回忆说,在那个时代,初中毕业上中师,是不少优秀中学生的选择,“当时,各个中学名额有限,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才能考入中等师范学校。这批学生往往十八九岁就投入教师生涯,如今已进入职业生涯末期或已经退休。到了21世纪初,随着大学扩招等因素,中师生的数量逐渐减少。”
可以说,中师生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普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变化。“当时,我们的培养模式和后来从大学毕业的教师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尽可能适应更多学科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学校里要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生理、教学教法、心理学等等,甚至是音乐、美术、体育等也需要学习。可以说是‘吹拉弹唱’什么都行,只要中小学开设课程的,几乎都要学习。”刘宝忠说,这样一种培养经历,正反映出当时教师力量的紧缺。
刘宝忠
站在任教40年的时间节点回头看,刘宝忠觉得,虽然时代不同,但教师的专业性和责任心是相通的。通过多年工作和与年轻教师的交流,刘宝忠见证了教师队伍培养的日益规范化,也对教学的方法有了更多思考。
“我刚当老师时属于比较‘直’的那类,看到学生哪里做错了,会不留情地指出来,态度经常十分严肃,总想着既然是缺点,就必须得让他改过来。”刘宝忠说,正是在多年担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刘宝忠有机会真正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也感受到了漫长时光在教育理念上的变化投射。
“最近十几年连续担任班主任,我考虑的东西更多了,会觉得‘堵不如疏’,会去思考更巧妙的方式。”刘宝忠说,“比如2017年我带的班上有位男生,性格比较活泼,总是扰乱课堂,也影响别的同学学习。但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有很不服输的一面,我就引导他跟身边同学比着学、一起学,还让他当了班长。后来他果然有了很大进步,毕业后还多次回校看我。多年后这个学生的家长对我说,‘刘老师,没有您就没有这孩子的大学上,就没有他现如今的成长’,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在刘宝忠看来,教师能够转变思路,不再把学生身上的缺点看作一成不变的短板,这源于教师经年累月的经验,也跟几十年来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分不开,“任教40年回头再来看,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水平整体上毫无疑问是提高了,一份份师生情,背后都是每个老师用心观察、思考的结果。”
任教生涯难忘的最后一课
和“每堂课都上成教学观摩课”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吕萍感慨着,没想到,自己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居然是如此难忘。
现年60岁的吕萍是天津市第七中学的英语教师。2024年,她任教的最后一届学生听说了吕萍即将退休的消息,决定给她一个惊喜,表达对吕萍的爱意与不舍。在这学期吕萍任教的最后一堂英语课前,同学们偷偷在教室里布置好横幅、鲜花,站在教室门前,静静地等待吕萍的到来。
“我一推开教室门,只见学生们齐刷刷地站着,几个学生走上前为我献上鲜花,向我道了辛苦。我后来才知道,学生们和班主任提前几天沟通了时间,起了个大早,在早自习开始的7:20之前就把一切布置妥当,就为了给我个惊喜。这是我教师生涯最难忘的瞬间之一。”吕萍说。
吕萍于198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连续担任2015届、2018届和2021届的高三实验班英语教学工作。由于颈椎病日益严重,吕萍送走2021届高三毕业生后,主动向校领导提出到初中任教。随着与学生相处日久,吕萍不断感受到学生各自不同的可爱之处。
吕萍
这些年最让吕萍感到开心的,是教育部门、学校和学生对她教学水平的肯定。多年来,她获得众多国家级、市级、区级荣誉奖项:学生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第4届市双优课、市区级示范课观摩课、青年教师英语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天津七中双优课一等奖、天津城市快报名师家教专栏“读者心中名师”称号……而来自学生、家长的赞扬和锦旗更是不胜枚举。
吕萍记得,早年间进行教研活动,往往是教研员要走课表后,不打招呼推门就进,这让老师们有一定压力,但也进步很快,“我告诉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每一堂课都尽量做成观摩课的水平。后来一位教研员听完课后问学生,‘吕老师平时每堂课都这么精彩吗?’这句话让我觉得很开心。”
谈及教学水平提高的“秘诀”,吕萍觉得一是专注专业,二是终身学习。有一年吕萍教的高三班级结束高考,学生家长给吕萍送了一面锦旗,吕萍说,她特别喜欢那面锦旗——“因为那上面的英语语句运用得很好,很地道。可能这就是英语老师习惯性的着眼点吧。”
吕萍觉得,虽然自己是读师范专业出身,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关键在于“终身学习”的精神,这也是多年教师生涯给她最大的感悟,“时代一直在变,教学的要求也在变,老师想要持续教好学生,就得不断学习。”
“做老师,要一直‘在路上’”
正如吕萍所说,近40年的时间跨度下,教学的不同之处,俯拾可见。
过去,老师们出题常用的是需要亲自用手“刷”的油印试卷,而今天的学生恐怕早已不知道油印试卷为何物;过去由一张黑板、一根粉笔组成的三尺讲台,也早已被各色多媒体教具所填充。而在教学内容上,三十多年过去,光是教材就换了好几个版本,学科考察的形式、重点也都经历了多次更替。作为一名老教师,吕萍对这样的变化看在眼里。
吕萍还记得,早年间参加首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时,还要考察教师们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的功力,而现如今在丰富的多媒体教具辅助之下,早已很少需要教师动手画简笔画,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标准,也在与时俱进。
“毕竟学生在变,这就要求老师也不能一成不变,要一直‘在路上’。”吕萍说。
吕萍多年来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老师需要具备专业性,但也得跟得上时代潮流。”——在60岁的年龄、38年的任教岁月上往回看,“变化”是吕萍聊得最多的话题。
时代在发展,老师们看似守在三尺讲台上,实则永远会面临新的问题。吕萍刚当老师时,像家访这种家校沟通的形式还很常见,而如今人们早已习惯用手机和家长微信群来联系。随之而来的,还有当下的学生日常容易沉溺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娱乐的问题。
“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经历,而现如今的老师都需要想办法去协调、解决。”吕萍说,最近几年自己的一大转变,就是更愿意去和学生交朋友。
“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虽然我的年龄不断增长,和学生们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但我反而觉得和他们的距离更近了。或者说,我比刚当老师时更善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更愿意和学生们交朋友。”吕萍说。
吕萍还记得,刚当老师时,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专心听讲,她会在业余时间专门训练自己的语气、语调和声量,从而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就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吕萍觉得那时的自己比如今要更不苟言笑一些。
而现如今,吕萍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发现这更能获得这个时代学生们的信赖。她会尝试去看学生们社交账号里分享的东西,会和学生们闲聊他们关注的图书或外国剧集,然后从中选出贴合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用于英语教学中。
在吕萍的微信视频号中,时常能见到学生们喜欢的英语知识。在学生们看来,60岁的吕老师是个能跟上时代的、有些“潮”的老师,上她的课,不让人觉得枯燥。
种种努力和探索,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钦佩。学生们会对她说:“吕老师,全世界无敌最可爱的老师!”“吕老师,太牛了!”“有幸在十几岁的年纪遇到闪闪发光的您,您在台上侃侃而谈,我在台下默默听课,或许我只是您桃李满天下的一部分,但是我还是想说,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给吕萍的寄语
“您能让吕老师再继续教我们吗?”——这是上学期期末,吕萍任教的班级学生听说她即将退休,对其他老师的一句问话。吕萍觉得,学生们这些真诚话语,就是对自己教师生涯的最大肯定。
记者手记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届教师节。时光匆匆,新中国的教师节已走到了第40个年头,那些经历过最早几届教师节的老教师们,也带着桃李满天下的芬芳,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
据教育部介绍,最早确立新中国教师节日期的过程,来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之所以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后不久,是取义“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由此,初秋的当下,成了人们习惯地感恩老师的日子。
正如教师节最初的美好寓意一样,今天,整整40个教师节给全国师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40载岁月,变化的是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年华容貌和各自的人生成长,不变的则是坚守奉献的责任心和尊师重教的精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天这个日子,让我们向所有默默坚守在一线的老师道一声:节日快乐!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