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调查】守护绿色,他们做了什么?

稿源:津云   编辑:高志翔   2024-04-28 10:32

冬去春来,七里海湿地生机勃发,候鸟回迁栖息。七里海距天津市区30公里,距北京140公里,为京津城区营造出一个秀美静谧的周边环境,它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是大城市中心区的30到50倍,调节区域气候方面有生态功能,成为难得的天然氧吧。早年间黯然失色的七里海如今已经恢复了昔日风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守护绿色背后的故事。


曾经的七里海

天津有片海,名为海却不见海。这片海,就是七里海,地处宁河。清朝雍正年间,这里多水患,因此取河水宁静之意,命名宁河。

七里海刚刚结束施工的堤岸修复工程

七里海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与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齐名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的湿地,它也是国内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里海曾经是著名的巨泽。记者从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宁河县志》找到这样的字句形容七里海:沧波浩渺,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古人也曾这样描绘七里海为“苍茫千顷总澄泓,吐纳川流海作名”“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从这些古诗中,可以看出七里海的秀丽风光。手捡鸟蛋采鲜蘑,瓢舀鱼儿到饭锅,也是曾经七里海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写照。

于家根家距七里海很近

于家根,土生土长的俵口人。从父辈起,就生活在这里。说起养育自己的七里海,他总能想起小时候。“我们家距离七里海,最多不超过2000米。” 在于家根的印象中,过去七里海这片区域是七里海水库,用于种地、调蓄水。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家根心里七里海美好的样子渐渐消失了,以河蟹、四大家鱼为主的水产养殖越来越多。

当时,七里海周围共有5个镇21个村,湿地的所有权归这21个村集体所有,七里海湿地基本上都由一些大户承包。池塘、河道中都是土围子,养鱼、养虾、养螃蟹的生产经营活动让水系不连通了。那会儿,大家对生态保护没有太多意识,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到了极致,就连于家根心中的铁杆庄稼——芦苇也受到大面积的破坏。

于家根观鸟

2001年,于家根参军入伍,退役后又在外打拼,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七里海周边的村民办起了农家院。2012年底,七里海湿地公园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带有古海岸特色的沿海湿地,受到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的人为影响,七里海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农家院的排污系统不完善也加速了水污染的速度,有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面积,私自毁苇问题也很普遍。

学园林专业的郭金元,虽然不在七里海边长大,但也是土生土长的宁河人,他在读书期间目睹了七里海当时的状况。

郭金元和同事探讨

水干鱼净鸭子飞,成了那时最真实的写照。此外,由于当时无法引进水源,湿地内芦苇生长退化、河道断流、水系淤积、生态功能日趋降低,生物多样性也相应减少。一时间,七里海环境恶化引起了关注,2017年,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出台,七里海核心区实行封闭管理,建设全长49公里的环海围栏。随后的日子,8公里景观带、4公里水上栈道、108处木屋、亭台、码头、吊桥……七里海湿地公园游乐设施被一一拆除,还七里海生态原貌。

守护七里海

从办公室出发,开车进入卡口,在重点地方步行巡护,这条路,郭金元已经走了近6年了。

2018年8月,刚毕业的郭金元来到管委会,成了巡护队中的一员。“之前看报考简介,适合男性工作,24小时制,但是没想到环境会这么差,没有水,没有电,连休息的地方都不是很充裕,借别人不用的地方来休息一下。”郭金元告诉记者。

郭金元和同事步行巡护

成为巡护员之后,一个冷馒头、两瓶矿泉水成了郭金元的标配。他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在核心区里这转转,那转转,饿了就啃一口馒头,困了就在集装箱里眯瞪一会儿,一巡护就是24小时连轴转。日复一日的摸索和实践,工作也越干越起劲儿,打击偷盗、非法进入,郭金元在核心区巡查巡护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郭金元他们希望,保证这里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郭金元和同事观察鸟类情况

眼下,芦苇面积恢复到正常水平,鸟类由以前的180多种增加到258种,数量也由二三十万只增长到六七十万只,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由几只、十几只到现在的几千只,还有很多已经在七里海消失很多年的珍稀鸟类又重现七里海。

古树保护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近年来,除了对湿地的保护,守护好一花一草、一水一木成为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

古树既是宝贵的物种资源,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同时承载着百姓的乡愁,兼具历史、文化、生态价值。

走街串巷了解古树情况

董昕晔,宁河区林业局营林科负责人,从2017年起,联合辖区内各乡镇的林业站,开始对古树进行调查。“挨个乡镇沟通,发动村委会征集古树。” 董昕晔说。

古树越千年,枝繁遮蓝天。古树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生物资源,是活文物。要对每一棵古树,逐棵定位、标号、登记,建立信息档案,绝非容易的事儿。“有一部分古树在个人家院子里,有时候百姓不愿意我们实地走访。”

有的百姓不理解古树保护的意义,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掰开揉碎地讲为什么要进行保护,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既不打扰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时还不影响古树调查?于是,他们置办了无人机,通过无人机拍出古树的全貌和细节,用于调研和保护。

董昕晔和李志国飞航拍

宁河区苗木良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志国,今年43岁,从小看着家门前的旷地变得绿树成荫,从部队转业到苗圃场工作后,他每天与树苗打交道,随着工作年头的增加,渐渐地对树琢磨得很透。2022年,李志国开始走乡串镇,挖掘古树背后的故事。李志国联系各个辖区的林业站,通过他们提供岁数较大的老人信息,之后他再去挨家挨户地拜访,辖区内13个乡镇和2个街道,李志国他们几乎都跑遍了。

李志国向于增会老先生了解古树故事

眼下,除了搜集古树故事,工作人员还一树一策开展抢救复壮的工作,对辖区内的古树挨棵检查,对于濒危的古树,及时抢救。

一棵古树,见证一段历史;一株名木,讲述一个故事。古树名木,是宝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它见证了岁月变迁,也承载着乡愁记忆。(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