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滨网 编辑:马润荞 2024-03-24 18:41
津滨网讯(记者 张倩 陈西艳 摄影报道)3月22日上午,“大河文明”特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国家海洋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主办,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支持。展览中,近200件(套)来自中、意两国共16家文博单位的文物“亮相”,将在到7月28日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向观众描述在大河源流的滋养下,不同文明诞生、发展、演化和流变的历史轨迹,深度阐释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展示世界大河流域文明 108 件海外珍品国内“最后一站”
据了解,此次“大河文明”所有参展文物来自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意大利东方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都灵皇家博物馆、意大利巴拉科古代雕塑博物馆,以及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古陶文明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展示古埃及文明的木棺、石灰岩墓碑,展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萨尔贡二世国王浮雕像、雪花石膏卫队军官浮雕像,代表古印度文明的玛哈伽文化陶器,象征中国文明的汉代木牛犁、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等,全方位展示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伟大文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呈现出一幅宏大的文明画卷,使观众更加直观感受世界大河文明的结晶,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对话的重大意义。
记者在特展现场看到,本次展览以世界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为主题,分别从“孕育”“塑造”“城与国”三个篇章呈现,用四大文明古国留下的珍贵文物,向观众讲述了古代人民依靠大河流域发展农耕文明的精彩历程。国家海洋博物馆科研科普中心副主任朱辞告诉记者,近200件(套)珍贵文物中,有108件(套)来自意大利,除了萨尔贡二世国王浮雕像为复制品以外,其余全部都是原件珍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站也将是这108件珍品在国内展出的最后一站。
“所有展品中,最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最大的为河南博物院提供的七层连阁式陶仓楼,其主楼高192厘米,七层,附属建筑为仓楼,高四层,是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朱辞向记者介绍道。
多方发力 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国家海洋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杨勇向记者介绍,本次“大河文明”特展展出的文物中,既有公元前2000年的精品,也有唐宋时期的珍宝,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作为国家海洋博物馆首个中外合作展览,希望能够以此加强国家海洋博物馆同更多国际文博场馆的交流,实现以文兴业的目的。接下来,国家海洋博物馆除了强化常设展厅的展出展示以外,还将利用好4个临时展厅,通过举办临时展的形式,给市民、游客提供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视角的文化体验。同时,国家海洋博物馆也将进一步丰富文化沙龙和讲堂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场馆的科研能力水平和文化底蕴。此外,结合馆内相关展览,国家海洋博物馆也将进一步加大文创产品、研学产品研发力度,向市民、游客普及文博知识,传承文化底蕴。
“此次‘大河文明’特展,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又一次盛会,此前特展已经在郑州、宁波和南宁三地展出。本次在天津的展出,将进一步加深中、意两国之间的彼此了解,也将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主任、文化参赞菲德利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作为国家文物局从事文物对外交流的专门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赴意大利各地博物馆举办精品文物展览十余个,观众人数累计达上百万人次。本次中心会同国家海洋博物馆、联合意方共同举办展览,是新时代加强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增进民心相通、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宇说,未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做好推动海外文物“引进来”,让中国文物“走出去”,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将继续同国家海洋博物馆、意大利文化机构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工作者一道,策划举办高质量的进出境文物展览,为深化多元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