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同心圆”丨 “党外代表人士”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如何理解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

稿源:津滨网   编辑:白璐   2024-03-10 14:09

“党外代表人士”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如何理解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 

“党外代表人士”这个称谓大家耳熟,但它指的是什么人,大家又未必熟。现当代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类似的称谓,如“党外人士”“民主人士”“爱国人士”“非党人士”,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非中共人士”,现在称为“党外代表人士”。看到这么多称谓,您是不是有点儿眩晕,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下面,小编为您一一解开。

“党外人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和使用过的称谓,特指中共党员以外的人士,是中共内部对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统称。这个称谓,在字面上没有区分开“党外”一词中的“党”,是中国共产党,还是8个民主党派,容易使人造成民主党派不是政党的误解。而“非党人士”的称谓,也存在这个问题。

“民主人士”“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定时期使用的概念,主要指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党外进步人士。

“非中共人士”:这一称谓把“党外”明确为“非中共”,避免了与一般意义上政党概念的混淆。后有人提出“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概念,其特点是能够囊括统一战线所有工作对象,也有利于消除人们对统一战线“以党划界”“内外有别”的感觉,但缺陷是范围过宽,针对性不强。

“党外代表人士”:1955年,中央在批转陈毅同志的一个报告中,曾使用过“党外代表人物”的概念。1990年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使用了“党外代表人士”的称谓。这个称谓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历史沿革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联盟的性质,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成为目前使用最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称谓用语。

党外代表人士的内涵、标准和范围。

内涵: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非中共”是身份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是政治要求,“作出较大贡献”是业绩要求,“有一定社会影响”是群众基础要求。

标准:党外代表人士区别于一般党外人士的本质特点,就是“代表性”。其基本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亦即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三性”合一。

范围:主要包括“六支队伍”,即: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

如何理解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重要法宝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团结凝聚、培养使用了一大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广泛人才支持。

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重视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摆在决定力量对比、影响革命成败、事关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的高度,团结和争取了一大批著名党外代表人士,实现了进步力量的最大团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集智引才,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智力和资本作用,鲜明提出了“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著名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推动形成了党外代表人士新老接替、薪火相传的良好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和推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统一战线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来定位、来部署、来推动,强调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并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等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实践证明,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政策;不是一般工作,而是关系我国政治制度特点和优势发挥的战略任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下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回应和解决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党外干部工作室提供,来自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