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游人“行通济” 岭南文化焕新韵

稿源:​ 新华社   编辑:李若怡   2024-02-26 15:12

来源:2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凯星 吴涛 赵紫羽

“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是什么,让近百万人不约而同,扶老携幼走过一道桥?是什么,让一种习俗穿透300多年的历史时空,传承不衰?

元宵夜的佛山通济桥,是一片风车的丛林。春风从桥上拂过,旋转的风车叶片闪烁出一条流动的光河。

时光匆匆如旅,白驹过隙,下一站在哪里?无论在人海里漂流多久,佛山人心里永远有那座桥,永远有家乡最美的样子和永远明媚的你。

从除夕到元宵,沉浸在节日中的男女又一次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东风夜放花千树。月如玉,人如画,此般风味应无价。

“行通济,冇闭翳”

“俯而察之,如亢烛龙而照玄方。仰而观焉,若披丹霞而鉴九百。”

广东佛山,元宵之夜,灯火绚烂的通济桥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近百万人走过这里,手持“行运风车”,游行于通济桥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没有烦恼之意)”,祈求好运常伴。

“我家‘行通济’30多年了,风车转起来,就‘风生水起’了,所以每年都得来。”佛山本地人姚先生指着女儿手上的风车说。

从元宵节早上九点开始,今年“行通济”四条路线上的行人便络绎不绝。离通济桥约一公里处连绵的小摊上,摆着金光闪闪的风车、绑着红包的生菜;沿途的舞龙、舞狮、功夫、粤剧表演引来阵阵掌声……红条幅、红灯笼、红围脖,洋溢着欢乐佳节的喜庆氛围。

古通济桥是佛山最早建造的桥梁之一,于明朝天启年间建成,桥名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后逐步形成了“行通济”习俗。

“‘行通济’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本地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也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芳说,每到元宵,家家户户手持生菜、风车、风铃等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寓意消除烦恼、顺风顺水。

济世扶贫 通济天下

从家庭祈愿到家国公益,“行通济”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传承。

在“行通济”现场,不时可以看见红色的慈善捐款箱,通济桥上每隔几米就可以看到背着募捐包的慈善会志愿者。

佛山市文明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公益慈善元素就融入了“行通济”的传统年俗中,成为佛山文化的一种特色。“行通济”慈善活动最高时曾获千万元捐款。

有个人、有组织,有民间力量、有政府机构,行善举传爱心蔚然成风。

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的冼飞球获得“2023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盛典”年度个人奖。26年来他献血量累计达15.6万毫升,相当于37个成人的血液量。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正在一家公司做车辆检测员的冼飞球参加公司组织的献血,自此开始献血善行。

如今已52岁的冼飞球还坚持只要身体没问题就每月去献血的习惯,还带动女儿坚持献血。他说:“每次看到需要血液的病人家属期盼的眼神,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互助团结是有力量的。”

参与过河北涿州等地救援、累计服务达732195小时、收获96封感谢信和653面感谢锦旗的佛山市菠萝救援服务中心获得了年度组织奖。成立12年来,该组织致力于险情、灾害的人道主义救援和爱心公益传播。

“做公益就是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菠萝救援队队长王治勇说。

善举汇流,善风更盛。今年2月18日,佛山启动“绿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动,倡导每人每天捐出1元,到24日晚已收获捐款567万元。

经常参加公司组织的党员义工队的冼飞球说,参与公益的人越来越多,行善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

“今年元宵适逢周末,参与市民更多,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现场和网络募捐活动,希望能传递出乐善好施、济世扶贫、通济天下的精神。”刘芳说。

岭南文脉向上向善

向上向善是流传在岭南文脉里的基因。

古东晋时,客家人文始祖程旼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因德行高尚获得南齐齐高帝萧道成仰慕,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程旼也名列广东“古八贤”。

今年春节,取材于岭南民俗文化的舞剧《咏春》不仅登上了龙年春晚,还火到海外、风靡全球。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认为,《咏春》的成功在于传递了岭南文化的向上、向善、刚健,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在24日举行的“2023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盛典”上,一批热心慈善的组织和个人在万众瞩目下接受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其善举的赞誉。

佛山市文明办负责人说,今年是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活动举办的第12年,推荐宣传这些人物、组织、机构是为了传递乐善好施、昂扬奋进的文化力量,涵养塑造“人人向上、人人向善”的城市气质。

从2013年开始就全职投身公益的王治勇说,菠萝救援义工组织开始只有28人,现在已经有2835人。他说:“向上向善是藏在岭南文化、中华文明血脉里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来捐款,用各种方式支持我们的义工服务,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料峭春风中,花市灯如昼。向上向善的文化,在通济桥上清脆悦耳的风铃声里,在元宵佳节欢声笑语的祝福里,在不时拿来扫码捐款的手机里。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