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协同展雄翼:天津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观察

稿源:新华社   编辑:马润荞   2024-02-25 21:20

新华社天津2月25日电(记者刘惟真、郭方达)初春时节,渤海湾畔新潮涌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论坛上洋溢着信心与暖意。不少专家齐聚天津,共话三地同心聚力、携手创新的协同之变。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十年来,天津加快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三地基础设施连通,绘出瓣瓣同心的生动图景。

牵牢“牛鼻子”,唱好京津“双城记”

晨光刚爬上枝头,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龙已在乘车前往河北衡水的路上,准备考察企业新一处智慧农场的项目场地。

落子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5年来,这家企业的年订单额从100万元增长到了5000万元。从对接北京科研资源到协调天津办公场地,园区与京津主管部门的合力,令胡建龙的“同城感”愈发强烈。

“我们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了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胡建龙的感受,体现的正是三地打破区域局限的努力。

类似的发展故事,在天津宝坻区也在上演。几年前,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仍是阡陌纵横的小村庄,在数年的耕耘下,如今已成了吸引企业的“金窝窝”。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在调试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以来,员工队伍从8人发展到近百人,在机器人制造与应用领域开疆拓土。“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众多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之地,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将带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持续发展。”公司总经理关腾腾说。

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三地企业跑出了加速度。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戴永康说,天津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科教、城乡空间等优势,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企业来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23年,天津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在津落地协同项目331个、总投资1832.5亿元,新设机构1793家。

织密“交通网”,拉近“工作生活圈”

十余年前,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自此,“轨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改变着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坐落于京津之间的武清站,是京津城际铁路的重要经停站。“2011年我刚到这里工作时,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仅3000多人次;而如今,每天我们要发送旅客近万人次,是之前的3倍左右。”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长姚冰说。

姚冰(右)在武清站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摄

紧邻武清站的佛罗伦萨小镇是活跃的“高铁经济”的最佳注脚。在便利的交通带动下,佛罗伦萨小镇、V1汽车世界、创意米兰时尚生活广场三个项目每年可吸引约1000万人次到访。

“近两年,乘坐京津城际列车到武清开展洽谈合作的商务人士明显增多,从中也能看出武清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姚冰说。

不仅仅是高铁。近年来,环京“定制快巴”等创新出行方式,也为京津冀三地居民拓展工作生活圈提供了新选择。

打开“京津冀定制快巴”微信公众号,选择乘车时间和上下车点位进行预约,点击确认后刷身份证即可乘车……去年11月,武清至北京的通勤“定制快巴”开通后,“点对点”“门到门”的快速直达通勤方式受到当地居民欢迎。

“如今,京津冀已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说,交通的互联互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科技协同创新的步伐。

打造“新引擎”,协同创新共展翼

春风拂面,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内一片生机勃勃。

2023年5月,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片区为核心区,辐射更多高校、教育片区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天开园核心区就有3所‘双一流’高校,还拥有开阔的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空间,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说。

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培育新苗的同时,天开园也成了京津冀三地企业拓展物理空间的又一选择。孔繁华便看中了天开园的发展潜力,于2023年8月成立天开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天开园核心区。

“作为新材料领域企业,我们此前在北京发展,为了寻求更大的生产场地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我们来到了天开园。”孔繁华说,他不仅在天开园核心区拥有一间办公室,还在天津市宁河区承租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厂房,为产品产业化作准备。

截至目前,天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12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科技创新型企业。除了引进天津优秀的创业企业外,天开园还组建招商专班,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企业对接和招商路演。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新’破局,正从传统要素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绿色创新驱动。”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贵说,十年来,京津冀在体制机制创新、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增长模式、创新集聚、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