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意义

稿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马润荞   2024-02-20 18:37

网络的飞速发展,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新时代大国网络空间博弈从简单的技术博弈上升到复杂的话语与理念博弈,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线下管理转向双向互动、线上线下融合治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1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始终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迈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演进,网络强国建设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网络强国建设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五个明确”“十个坚持”明晰了网信工作“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如何解决发展赤字、摆脱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准确把握时代发展之“时”之“势”,在融合、共享、便民、安全上下功夫,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实施“互联网+”,增强发展能力,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通过“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促进网络技术发展、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的增长引擎。由此,构建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与“全球发展倡议”一脉相承。

网络强国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要充分认识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来自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风险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愈加凸显。在数字时代,数据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所以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是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和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的重要工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关系,全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网络强国建设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2015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提出,赢得了广泛认同和支持。如今,互联网发展已跃升至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新阶段,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和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是推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的重要着力点和题中之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全球网络治理的最佳模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是对“构建更加普惠繁荣、更加和平安全、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的“三大倡导”的落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过硬的技术、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良好的信息技术设施、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等,以此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弥合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数字鸿沟,各国通过网络空间合作来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改善国际社会治理。

网络强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眼于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切实增强“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先行”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自觉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信息化驱动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建成网络强国,必须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数字社会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用网需求。网络强国建设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飞速发展,还致力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以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姜东苑,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