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 新华网 编辑:李若怡 2024-01-08 00:05
2023年6月25日,国网天津电力工作人员在天津电力双碳中心开展碳效能效监测。新华社发
新华社天津1月5日电 题:中国探索数字化方案提升碳治理能效
新华社记者宋瑞、梁姊
走进天津碳达峰碳中和运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昊正通过新能源云天津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动态监控各行业、各领域企业的“碳、电、油、气”等各类能耗、碳耗数据变化。
“从这张能源流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天津域内代表能耗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曲线走势逐年下降。”马昊说。
作为中国首个经政府授权、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双碳运营服务中心,天津碳达峰碳中和运营服务中心依托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汇集的大数据,以用电量换算碳排放量,研发出碳排放监测等7项特色场景和应用,为政府和企业打造全景式“碳画像”分析,助力其提升碳治理能效。
天津市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我们的生产工艺在制冷流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以前这些热量都白白消耗了。”该公司设备部部长许峰说。入驻平台后,通过采集公司的月度能源消耗、产能产值等数据,平台对企业进行“能-碳”监测,分析公司碳排放状况及结构组成,针对性定制了一套节能方案。
如今,公司新装了10台热转换器回收高温余热,用于厂区冬季供暖和热水供应。许峰计算,公司每年可减少燃气使用50万立方米,节约成本约2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000吨。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发展部主任王刚介绍,自去年5月启用至今,天津碳达峰碳中和运营服务中心已经吸引2万余家企业入驻,覆盖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近20个行业,为企业量身打造能效分级账单和减碳增效方案,助力其更好实现低碳转型。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中国各地积极探索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碳减排、碳治理赋能。
在中国中部地区,一些企业通过碳账户管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低碳云账户对生产全流程进行智慧能碳管理,上百台重点用能设备设施联网上云,能耗地图、损耗分析、设备用能排名等数据清晰可见。公司负责人介绍,全方位低碳监管预计可年消纳新能源电力1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5000吨。
在中国西北地区,两个基于国家电网智能物联电表架构的“电碳表”前不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的两家金属加工企业完成安装,启动试点应用。这是该新型碳排放计量终端首次在西北地区实际应用,可实现对企业碳排放量的精准追踪、实时计量,帮助企业更好实现绿色生产和降本增效。
瞄准中国“双碳”机遇,全面质量保障服务机构天祥集团也广泛与中国的钢铁、化工、电子电器、汽车、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提供碳盘查、产品碳足迹核查、供应链碳管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建设等相关服务。
随着中国数字化碳治理能效不断提速,成果也显而易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2023年底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显示,在2023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和2023年前九个月,中国国家层面出台双碳政策达到120项,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工业等领域。
去年3月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效提升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长聘教授张生表示,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为全球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中国积极承担气候变化治理责任,不仅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也为全球碳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