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论津】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城有哪些经验可复制推广

稿源:津云   编辑:马润荞   2023-12-09 12:40

中新天津生态城(简称“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标志性合作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城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生态城牢记总书记嘱托,全方位推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城高质量发展。

2023-12-09_-48-49

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

生态城从建城之初,就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作为核心目标,实施公共服务牵引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行绿色建筑,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对酒店、学校和医院等热水需求量大的公共建筑,推广安装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对居住建筑100%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为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建和产业园区提供冷热源。建设风光互补路灯、污水处理厂氧化沟盖板光伏和工业厂房屋顶光伏等多种形式的光伏发电项目。优化发展陆上风电,建设完成蓟运河口风电场项目,实现年均发电350万千瓦时。通过多形式开发利用,生态城全域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12%,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二是推行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发布高效低成本的适宜本地的绿色建筑技术清单,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规模化发展。建立绿色建筑发展激励政策和机制,强制推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被动式建筑,探索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吸引和培育3000余家绿色建筑与开发企业及机构落户生态城,形成了“房地产—智能制造—节能服务”的绿色建筑完整产业链。至2022年,累计完成绿色建筑面积2397万平方米,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三是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生态城在规划建设中,秉承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轨道交通为发展主轴,强化公交系统的换乘和接驳,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减少私人小汽车的出行需求。并通过步行、共享单车等慢行系统将社区、商业场所和景观设施等有机串联起来,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智能交通出行体系,形成遍布全城的绿色低碳交通网络。至2022年,生态城合作区500米范围内的公交站点覆盖率100%,综合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7%以上,其中40%左右为非机动车出行。

四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态环境。依托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软硬件系统建设,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实施生态岸线和北堤生态廊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沿海滩涂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岸线保有率100%,湿地保护率100%(全国平均保护率约为50%)。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均高速增长的情景下,生态城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市领先水平,PM2.5从2013年的9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43天增加到285天。

引育聚集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生态城着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集聚绿色低碳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生态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全市为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亿元、增长24%,商品销售额912.5亿元、增长6.7%,消费品零售额35.1亿元、增长12.2%。

一是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科技产业。着力着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软硬件制造业,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以计算芯片为代表的支撑层、以应用软件为代表的产品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应用层产业链条。依托一汽丰田新能源整车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带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聚集落户,形成年营收达5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力支持华慧芯、华海通信、华峰测控等一批智能科技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做大做强文旅产业。依托36.5公里海岸线,有机融入海洋、生态和军事等多元文化要素,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供给体系。目前,生态城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全球唯一的拥有航母编队的航母主题公园,建成第一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和北方第一个国家3D影视产业基地,成为京津冀文化贸易企业聚集区,形成了影视动漫、网红电竞、在线文学等六大产业集群。截至2022年底,累计注册文化类企业2500余家,注册资金158.8亿元,文化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320亿元,有力支撑了生态城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进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打造占地88亩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为切入点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到2022年底,聚集形成了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制造2条大健康特色产业子链,在链企业217家,注册资金29亿元,汇集了杰科生物、丹娜生物、喜诺生物、领创医谷等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建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中福活力健康港”项目,打造国内首家“持续退养”养老社区,探索形成可借鉴推广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生态城高质量发展,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区,也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期特邀专家 储诚山(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