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云 编辑:马润荞 2023-11-06 22:03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邃总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宣传文化思想开创新局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任务。
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把握中华文化的特性。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与时俱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突出表现,也从文化溯源上阐释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道路的历史渊源。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中认识中国,就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深刻理解现代中国,深刻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昭示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于纳新的进取品格。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代表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宣告了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进步。二要在推进文化创新中把握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完善,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为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动能提供思想和文化支撑,构筑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三要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我们拥有悠久而创新的中华文明做支撑。中华文明的弘扬和壮大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根脉,也离不开新时代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弘扬和塑造。塑造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会迎来源源不断的动能,才能在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创新中不断巩固发展中华文明。文化强国建设是当代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时代进路,也是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要抓手,要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系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学习研究促贯彻落实,以学习研究促宣传宣讲。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和文化素养,努力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一是要坚持做理论创新的先行者,在推动理论创新和话语权建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深刻把握并做好“第二个结合”,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在新时代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形态塑造中贡献独特力量。二是要做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的引领者,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吃深悟透、融会贯通、体用结合,通过话语体系的转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要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决同不正确的价值观、不正确的社会思潮做斗争。四是要做学用结合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者。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中深刻领悟学用结合的真谛,密切结合党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短板,努力推动将个人研究融入集体研究中,将集体研究融入服务中央和地方发展的需要中,找准学科研究方向和智库服务方向,观照时代、回应现实,扎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学以致用,加强研究阐释,回答好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在多姿多彩的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上下功夫,特别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实践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一是在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蕴、彰显津沽文化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特质上下功夫,不断夯实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吸引力,推动天津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商贸、旅游、消费业态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形态向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转化与拓展。二是在推动天津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不断加强长城、运河、妈祖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上下功夫,推动沉睡的历史文化“醒”过来、“活”起来、“立”起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化的区域进程输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三是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区域文化和城市价值,加强天津新时代文明实践,特别是构建清朗的津门文化空间、推动海河两岸现代文明建设上下功夫,不断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精神力量,引领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用丰富文化滋养城市文明风尚,形成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崇德尚义、乐观笃行的城市价值和城市形象。四是在充分利用国际研讨、学术交流、对外交往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城市对外交往的独特功效上下功夫,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推动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本期特邀专家 蔡玉胜(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整理 津云新媒体编辑 王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