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滨网 编辑:高志翔 2023-10-12 22:17
津滨网讯(记者 牛婧文 报道 陈刚 摄影)用占京津冀地区约3%的土地面积,贡献了三省市5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进出口额。如今,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行区。10月11日—12日,以“改革向未来、共享谋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论坛暨国家级开发区营商环境交流会在天津经开区举办,为探讨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地方产业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引领力。
京津冀14家经开区发布140项行动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今年以来,京津冀14家经开区共发布了140项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这140项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内容包括了从营商环境优化到各大场景搭建,从体制机制突破到为企服务的细节,涵盖了今年京津冀14家经开区在营商环境领域的主要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这140项行动围绕京津冀三地一盘棋、一条心,共同推进协同发展各项重点工作,把“愿景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进度表,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工作落地见效,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跃升。
“各地围绕营商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比如,河北省的经开区在工程建设审批方面做出了很多大胆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北京的经开区在集成服务方面,持续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也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天津经开区则重点关注服务外向新经济,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提升外资企业的服务水平。通过开展各地经开区常态化的交流活动,有效地带动我们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提升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天津经开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主任孙启俊说。
以天津经开区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十项行动为例,范围涵盖项目建设、市场监管、柔性执法、数字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天津经开区针对建设项目审批专业性强、流程复杂、中介机构良莠不齐等痛点问题,实施“泰达工改4.0”方案,推行“拿地即开工”“用地清单制”“分阶段施工图审查”“桩基先行”“承诺即进场”等12项举措;并在天津市率先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介机构评价管理办法》,对中介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考核评价,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促进中介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推进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天津经开区还启动了优化产业数字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推动区内传统制造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从政策引导、企业诊断、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搭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重塑经开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区域营商环境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多项亮眼举措为经开区发展注入引领力
论坛上,“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营商环境联盟智库”正式成立。首批智库成员包括高校、研究机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头部企业、专业咨询机构等,将为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提供全方位支持。智库将通过研究各项国家改革举措在国家级经开区的应用场景,为联盟协同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为各项改革举措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同一场合,由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所属传媒公司会同京津冀三地开发区协会主办的“2023寻找京津冀创优营商环境开发区”活动也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寻找京津冀三地开发区在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和服务质量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效应,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标杆,进一步扩大三地开发区在全国的影响力,深化国内外企业对三地开发区的认知,增强企业家到京津冀投资发展的信心,促进形成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论坛期间,天津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代表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发起倡议。号召各级经开区共同参与,坚持创新引领、规范引领、市场引领、协同引领四项基本原则,探索解决区域发展要素瓶颈问题,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共同促进改革创新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全面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由小到大、由大到强持续转变;进一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一体化大市场中更好发挥经开区示范作用。
据悉,2021年11月,京津冀三地14家国家级经开区共同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在联盟的支持下,京津冀三地经开区不断扩充“跨省通办”事项范围,累计推动162项“跨省通办”事项落地,共发布超过250项改革举措,推动100余项证照互认。下一步,联盟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打造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