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上观新闻 编辑:马润荞 2023-03-18 21:54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尤其是在全球动荡、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现代化道路的政党责任,以文明视角和全球视野,首次提出这一全球性倡议,可谓意味深远。
针对“西方中心论”话语体系的有力回应
“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文明话语体系的核心,是以“西方文明最优越”“西方价值观最普世”“西方道路最唯一”为主要标志的文明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从三个维度对“西方中心论”话语体系进行了有力回应。
其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有力地揭穿了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最优越”的文明优越心态,强调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其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直击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霸权和强权思维要害。其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反对西方的“唯我独尊”“任意退群”,要更多“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未来全球文明的主流和方向是你中有我、共建共享,而不是人为撕裂、背离道义。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意味着过去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性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文明话语体系不再具有唯一性,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东方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逐步具有主动设置话语体系议程的能力。
引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深层次命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冲突与对抗的文明根源和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些突出问题给世界安全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大变局的“变”,其核心和实质就在于文明体系、话语体系之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大变局,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置身其外。大变局下,一些国家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给地区和全球安全增加了不确定性。尤其是由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不仅无助于缓解大变局下的无序紊乱,而且常常火上浇油,导致全球治理失灵。因此,亟须一个崭新的文明话语体系和文明力量来引领和重塑世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
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进程,是追求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是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是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高层对话会上,开门见山提了七个问题,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
认真分析这七个问题,不难发现,答案就藏在问题中,即现代化要“共同富裕”、要“物质精神协调发展”、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合作共赢”、要“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应该沿袭殖民掠夺的老路,也不应走国强必霸的歪路邪路。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现代化更不能等同于西方化。世界各国要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国情,走出本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文明倡议中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之魂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文化上、生态上等不同领域和层次上的丰富内涵。如何深层次理解并落实这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文明倡议中强调的“文明多样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传承和创新”“人文交流合作”等给出了重要指引。这些要素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之魂。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搭建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和对话平台,必将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让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时代洪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以源源不断的新成绩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动能,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城区现代化治理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