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实干看津朝】中心城区更新提升,为天津人带来这些改变!

稿源:津云   编辑:马润荞   2023-03-14 22:57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天津城市中心城区更新提升不断实现新跨越,不断探索城市更新的内涵与外延,市民在城市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人口和知识密集,交通、教育、商务和生活配套设施优越,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受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郊区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工业外移在带来产业空洞化的同时,为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创造了条件。

从加大养老、健康、教育等民生领域投入,到提前布局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再到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改造第一机床厂等老厂房,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更新提升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拆与建的物理层面,而是在软硬实力之间,着重增强城市空间、功能和质量的提升,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吸引企业集聚 打造产业生态 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

“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带来的机遇,规划建设新型创新区,把中心城区更新改造和发展数字经济相结合,是天津城市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刘刚说道。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近年来,河北区借其数字化技术领域优势,在城市治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业生产、产业升级等多个方面,探索实践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更新“新范式”,对于带动“津城”产业能级提升、城市繁荣兴盛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心城区的更新提升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2022年底,由天津市河北区投资,与华为公司共同建设和运营的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河北区通过引进华为建设天津智算中心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进驻,初步具备了新型创新区的框架。科学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案、优越的交通和商务生活配套环境、政府部门的紧密协作,是本市新型创新区发展的关键。”刘刚说道。

华为天津区域总部项目2022年3月正式开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今年3月底前完成主体结构施工,9月底完成建筑装饰装修,12月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进入入驻阶段。

“华为天津区域总部项目的到来,对河北区的产业拉动力非常大,坚定了我们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的信心。我们集中力量打造华为产业生态圈,已吸引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航天宏图、主板上市企业华胜天成等22家华为生态企业落户,总投资12.52亿元,华为生态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华为天津区域总部项目建成之后,会成为北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直接带动上千个就业岗位,随着项目建成和发展,必将带动河北区经济实力提升、产业能级跃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河北区区长戴雷说。

引进来,还要落得好。河北区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一个产业项目就是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2022年12月30日,计算中心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并上线试运行。“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由河北区投资,与华为公司共同建设和运营,人工智能专用的算力基础设施。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华为的技术、产品协同优势,全线自主可控。项目位于河北区张兴庄地块,可提供300P人工智能算力系统。我们去年年底完成了100P上线运营,一上线就是满负荷运行。特别是它的建设速度非常快,130天,4个多月就建成了,在全国跑出了天津市和河北区的速度。”

加大民生投入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品质之城

家住河西区越秀路街的吴沛书阿姨今年74岁高龄,几年前,她的胸椎经历了一次骨折,因为行动不方便,买菜做饭这样的日常小事都成了大问题。2021年,越秀路街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起了老年食堂,吴阿姨吃饭的问题迎刃而解;配备了康复理疗室,有专业医师帮助提供健康服务……

河西区深挖细研“老年人养老服务布局图”,依据70岁以上老年人最适宜步行时长和距离,划定了0.7公里的服务半径,合理设置街级、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全区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个,并在全区14个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步配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驿站,31个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步配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驿站,完善了“15分钟服务圈”,实现了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区”的愿望。

这只是河西区“软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河西区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围绕“一老一小”、健康卫生保障、文体产品供给等重点方面,全面梳理、补齐短板,打造涵盖教育、养老、健康、文化、购物等全要素在内的高品质“15分钟综合服务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兜底保障力度,强化对物业服务的监督管理指导,解决好群众身边“天大的小事”。

不仅如此,借助城市更新提升区域能级,河西区铆足劲儿提升“硬实力”。作为中心城区之一,河西区拥有良好的工业街区基础,为加快推动城、产、人融合发展,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河西区正在加快推进红旗新里、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先达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区吸引力。

河西区委书记李学义表示,河西区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完善“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用足用好空间、载体、区位等优势,坚持“产业+地产”理念,推动地块与高端产业紧密结合,重点建设友谊路金融街、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设计之都先行区,打造数字融合出版产业园、哪吒数字文创园、陈塘科创园,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创新能级。同时,围绕城市产业承载能力、服务能力、运行能力提升,加快红旗新里、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先达片区等重点片区城市更新进度,建设城市绿道三期和中央绿轴南段,见缝插绿打造更多“口袋公园”,持续实施老旧小区、燃气管网、道路改造等民心工程,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环境。

全力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 吹响城区更新提升“集结号”

“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是红桥区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更新提升,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举措。立足交通区位、土地空间、综合配套三大优势,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红桥区全力配合,从全市角度开展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起草了“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的总体方案,目前已经两轮征求市级各部门的意见。

红桥区具备交通区位、土地空间、综合配套三大优势,让“京津冀同城”成为可能、变为现实。位于红桥区的天津西站是“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节点,京沪、津秦、津保、京津城际4条高铁交汇,津兴铁路修建完成后,到大兴国际机场只需36分钟,可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同时,经过3年棚改,结合城市更新项目,仅天津西站周边地区就释放出优质土地资源1550亩,按现有规划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产住比达到4.9:5.1,为推动天津西站与周边地区“站城一体”开发,实现从“轨道协同”到“产业协同”,提供了广阔的载体和空间支撑。

“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覆盖红桥区全域,未来要形成“一核两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核”是西站核心商务区,“两带”是光荣道科技创新产业带、滨水生态涵养带,“三组团”是西北角金融和数字经济聚集区、大胡同商贸和文旅聚集区、优质体教融合区。整体功能定位是:全国高铁枢纽综合开发标杆区、“津城”都市型产业升级先行区、京津冀同城生产生活引领区、津卫人文生态魅力区。

今年,红桥区将围绕天津西站周边的土地资源、产业基础、交通路网等,积极引入、对接实力雄厚的优质企业开展合作,重点启动实施西站周边交通体系提升改造工程、京津冀同城商务区一期城市更新项目、西站南广场项目、东部板块天津实验小学红桥学校配套项目、卓朗科技园二期项目、光荣道科技产业园核心区二期项目、体育小镇等7个项目,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和承载元素,形成更多标志性承接成果。

关注产业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让老厂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东区曾经是天津的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工业发展史,第一热电厂、棉纺三厂、飞鸽自行车厂等都坐落在河东区。可以说,天津人记忆中的工业时代,很多都与河东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000年,天津市实施工业东移战略,为河东区带来大量老厂房资源,经统计,全区共有存量工业厂房65处,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如何在保护传承利用工业遗产的同时,导入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河东区区长周波说。为充分挖掘老旧厂房资源优势,河东区专门成立了老旧厂房开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分类施策,推动老旧厂房“旧貌换新颜”,先后打造了棉3创意街区、“蓝·飞鸽创意产业园”、二次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新的产业载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

成立于1951年、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天津市第一机床厂是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堪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活化石”。2020年,第一机床厂闲置后,河东区及时跟进,结合城市更新进行项目谋划。

“关于城市更新,我认为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中,更加精准地找到百姓的急难愁盼。另一个是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比如一些产业迁移后形成了闲置低效的资产,而这些资产没有新的产业植入,空心化的结果是在好的区位没有发挥其潜力,没法带动区域发展。”负责第一机床厂更新项目的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欣这样说道。

目前,第一机床厂城市更新项目已经签订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达66.2亿元,预计一季度实现开工。“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最大化保护工业遗存,留住时代风貌;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区位价值和经济价值,立足打造优质、稀缺的都市产业园—金贸产业园,吸引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休闲文旅产业、数字装备研发产业企业入驻,让‘工业绣带’变身‘产业绣带’,让老厂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周波说。

“我们认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盖房子,不只是改造物理空间,实际上它是一个民生产业在城市运营层面的综合谋划,不只是将建筑物盖起来,还能通过前期缜密的论证,让这个地区能够真正运营起来,让这个城市的机体是一个活的机体。我们做的策划案是一机床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我们既要关注产业,也要关注民生,还要关注产业和民生之间的关系。产业不是孤立的一个大围墙,就这么跟周边老百姓隔离开了。产业会带来人,人来了就有商业的活力,商业也会提升周边民生水平。反过来也是如此,城市建设好了,民生提升了,自然区域的吸引力也强了,更多的人也更愿意居住在这里,在这里奋斗,生活。整个区域也就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更新从根本上解决的是综合的问题。”李欣这样说道。

打造充满活力的楼宇经济样板区 培育中心城区战略增长极

“和平区见证了天津楼宇经济的发展轨迹,形成独特的楼宇产业承载优势。全市第一座商务楼宇—国际大厦,全市第一座税收超亿元楼宇—津汇广场,目前中心城区最高的商务楼宇—天津国际金融中心均坐落在和平区。当前,和平区正在加快构建‘3255’都市型产业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楼宇资源的‘黄金效益’,着重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推动天津·金融街、CBD、天开高教园建设,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提升和平区作为经济大区的服务和辐射作用。” 和平区区长郑伟铭这样说。

近年来,和平区充分利用独特洋楼资源和高端楼宇,先后引进中国通用机床装备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北方总部、中石油天津销售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联想、360、微医等一批企业总部、创新中心。目前,和平区云集各类金融机构550余家,其中法人持牌照金融机构16家,拥有全市38%以上的内资分行和75%以上的外资分行、35%以上的保险类分公司、66%以上的法人期货公司。今年,和平区将以解放北路、大沽北路沿线为主要承载区,提升五大道配套服务区能级,利用10座金融特色楼宇和64万平方米预留载体,着力发展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打造全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核心区。

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 为中心城区更新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大学是城市文化的肌理,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6次提到天开高教科技园,就是要“高标准启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未来要把这里打造成“国内有吸引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中心城区提升的脚步与创新密不可分。南开区作为现代教育的发祥地,要让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做原始创新,成为南开区的创新策源地。实现把一个原始创新变成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企业,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很长。

南开区区长聂伟迅说:“现在有一个中央创新区(CID)的概念,人工智能科技时代高端产业回归中心城区发展,这是和原来相比发生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是人跟着产业走,现在已经变成了产业跟着人走,人所需要的城市功能决定了产业布局在哪儿。南开区的优势是城市功能很完善,但是缺少适合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新兴产业载体,就是既能在这办公,又能在这搞研发,还能在这搞小试中试,将来把研发总部、管理总部和销售总部放在这。同时,把中间大生产的环节委托加工代工,这就是中央创新区的概念,这也是市场的规律。在这里面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引导,要给予支持,要顺势而为。”

“南开区将加快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落地的载体建设步伐。天开园总体空间布局是‘一核两翼’,从核心区看,优质的科技载体,尤其是适合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办公研发、小试、中试的新型复合载体太少,我们要加快改造提升和新建的步伐,筑好‘巢’。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2023年,南开区将加快天开园核心区先导区重点载体的提升改造,确保天开园按期开园和高效运营。做好先导区市政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天开园核心区。建立健全天开园运营管理机制和模式,为天开园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把产城融合变成城产融合,南开区围绕天开园区域规划了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海河科学城,沿着复康路、鞍山西道、红旗路、卫津路围成的4.7平方公里。这里面有天大南大、许多的科研院所,整个城市更新的方案已经完成,总共规划了46项工程,其中一项工程就是生态工程,把天南大的6个湖、卫津河10公里的河道水系联通起来,让水的岸边绿树成荫,增加音乐厅、咖啡馆、茶馆、小剧场、主题餐厅、展览馆等社交场所,让天南大的学子、校友创业者在海河科学城里居住、生活、工作。

从前的老旧厂房,近年来摇身一变成为文化艺术聚集地,曾经拥堵难停车的老旧小区,兴建起新的智能化停车场,过去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居民区,开辟出一个个“口袋公园”……如今,很多人发现,对中心城区的改造,提升了街区颜值,保留了老街记忆,便利了居民生活,打造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中心城区的更新提升,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还留住了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既有烟火气,也让城市更加生动靓丽。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苑美丽 田巧梅)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