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李若怡 2023-02-16 11:02
日前,《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2)》(以下简称《指数》)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首都发展新年论坛上发布。《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417.27,年均增速达22.64%。其中,天津协同创新指数从2017年起稳步增长,2020年指数同比增长14.8%。
《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重点分析了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指数》建议,打造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22.64%
协同发展要向创新要动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三地在产业、交通、环境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产业、交通的协同也带来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溢出。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北京打造全国科技中心、雄安新区建设等都带动了京津冀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地区间创新协作的加强。
测算结果表明,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417.27,年均增速达到22.64%,其中2018-2020年保持高速增长,说明近几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一级指标看,京津冀的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环境4个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创新绩效指标也在2020年止跌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3-2020年,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从505.01增长到593.3。《指数》指出,虽然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在2013年之后经历了一个波动的过程,但在2017年之后,恢复了稳步上升的态势。2019-2020年,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从516.9增加到593.3,同比增长14.8%,增速较之前明显加快。其中,创新能力指标从73.59增加到83.87,同比增13.97%;科研合作指标从93.71增加到138.73,同比增48.04%;技术联系指标从66.09增加到78.69,同比增19.06%;创新环境指标从185.06增加到195.84,同比增26.02%。
科研合作以京津为主轴
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大大加强,合作发表论文总数量从3085篇增长到6871篇,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1。三地科研合作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网络空间结构。
京津冀三地区域内合作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北京与天津论文合作数量增加最多,其次为北京与石家庄。2020年北京与天津合作论文数量最多,共4212篇,接近总合作数量的50%。2020年,京津冀合作论文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以北京为核心、北京与天津双核联动的结构,河北省内部城市论文合作数量分布较为平均。北京的创新溢出面向京津冀整体,且溢出强度随距离增加衰减的特征较为明显;天津作为网络另一重要节点主要与北京进行合作。
京津冀科研合作网络结构也较为稳定,北京与天津双核地位显著。2013-2020年,京津冀科研合作网络结构中,北京与天津的合作量增量占整个京津冀增量的46.6%,京津合作仍是网络生长最为重要的动力。
三地间技术溢出频繁
《指数》测算显示,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技术溢出指标增长迅猛,从0增长到103.82,反映出北京与天津、河北省三地间的技术溢出越来越频繁,区域创新协作不断加强。
一方面,京津冀合作专利数量持续增长。从2013-2020年,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为11611件,增长了121%。其中,在京津冀13个地市中,北京、天津增长数量最多,分别为4755件和2855件,包括天津在内的6个地市合作专利数量增长超过100%;另一方面,从结构看,2020年北京—河北省、北京—天津、天津—河北省合作专利数量占京津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3%、52%、5%。
对比来看,三地创新产出侧重点不同:北京知识创新能力优势突出,天津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河北省技术承接潜力显著,三省市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跨区域产业活跃
随着创新协同不断深入推进,京津冀三地创新环境明显改善,跨区域产业活动较为活跃,区域产业对接和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京津转入河北省5616个单位,其中法人单位3475个。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完成挂牌。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来自北京的企业占1/3,其中科技型企业占40%。
京津冀创新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2013-2020年,京津冀创新环境指数从1.98增加到103.82。高速公路密度、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每百万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数量等代表创新硬环境的指标都有显著增加,每万人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每万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等代表创新软环境的指标也有所提高,说明京津冀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有明显改进。
天津持续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天津申报国家众创空间88家,市级众创空间197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天津修订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并对企业研发投入择优给予补助,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市财政对认定为国家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项目在有效期内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2022年6月,科技部公布2021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名单,天津、河北省共有25家企业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占比7.14%。
打造京津雄创新金三角
针对京津冀三地创新协同的情况,《指数》建议,打造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指数》指出,未来要围绕京津冀科技创新一体化定位,强化三地差异化分工和协作。北京是国际科创中心,致力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和全球高端创新型人才中心。天津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中心,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创业示范区。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通过承接北京部分科创功能转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同时,要加强区域内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继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围绕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加强协同创新。京津之间,如针对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京津创新合作紧密的产业领域,加强两地之间在这些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合作。
此外,探索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有效支撑引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指数》建议,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为核心,发挥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园区、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跨省市科技园区联合共建新机制和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共筑科技研发产业链,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形成互利共赢梯度传递式的科技园区发展新格局。(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