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闹花灯、踩高跷……天津的传统庙会什么样?

稿源:津云   编辑:严玉霞   2023-02-06 17:14

最暖万家灯火处,最喜人间喧闹时。元宵佳节,花灯如昼。

逛庙会、猜灯谜、闹花灯、踩高跷……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传统民俗很多。

天津历史上的元宵节有什么风俗?津云记者采访了多位文史专家,通过专家的研究、考证及回忆,呈现出历史长河中的元宵节的画卷。

天后宫庙会

买鱼求吉 送灯送福

天津古文化街挂起一排排鲜艳的大红灯笼,配合着古色古香的街景,一派红红火火的迎新春、闹新春氛围。

天后宫一带的庙会是天津百姓、外地游客每年元宵节不能不去的地方,民乐、杂技、花会、民间绝活表演同台献艺,一边看表演,一边在古文化街上寻找具有天津特色的泥人儿、糖画儿、风筝、剪纸等,顺便喝茶汤、吃糖堆儿,浓浓的天津味儿不仅让外地人着迷,更让天津人过瘾。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俗称娘娘宫,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和宫前街缘此衍生。岁月荏苒,1986年元旦天后宫复建重新开放,古文化街游人如织,这里成为感受天津文化生活、民俗风情最闪光的一张“名片”。

历史悠久的宫前集位于娘娘宫前广场,庙会古称庙市,初一、十五忙上香,加之农历三月二十三娘娘诞辰出皇会,宫前集庙会更为热闹,至清康熙年间达繁盛之势。

天津人好热闹,特别是过大年之际,总是要去宫前集市转转,到娘娘宫庙会逛逛,即使不买东西,哪怕只感受一下那份喧闹也能心满意足。

老天津买卖行有句俗话,腊月十五“上全街”,这里的“上全街”就是摆出全部年货供人选购,争强好胜的商家明里暗处比的也是这个“全”字。自此,宫前年货市场达到高潮,吃、穿、用、戴、玩,一应俱全,对于“全”的竞争,无疑促进了集市货品的极大丰富和庙会的无限欢娱。

旧时一进腊月,宫南、宫北乃至估衣街上便贴满了写有“年年在此”的小红字条,这是每年商家选择的固定售货摊位,他人一般不会占据。岁岁此地卖年货,如假包退换。其实,这字条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又是一种商业信誉的标签。天津人慷慨、直率也争强,讲究日子再紧也得富过年,即便倾其所有也认为值得,以免让人瞧不起,这正是宫前庙市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琉璃瓶脆高擎过,争买朱砂一寸鱼。”早年,天后宫一带曾盛行金鱼养殖,上述清乾隆年间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天后宫庙市买卖小金鱼的市井风情。特别是过大年期间,庙会上小金鱼的色彩与品种颇多,玻璃鱼缸内配以水藻,鳞光闪闪,生机盎然。“鱼”通“余”,年年有余,生活富足,天津人看重这风水宝地鲜活灵动的生命,年年来此争相买鱼求吉。

正月十五天后宫前闹花灯,正月十六天津妇女逛庙会、遛百病,到天后宫摸一摸庙门的门钉等民俗活动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庙会张灯结彩,人们不分老幼,都要逛灯、赏灯、猜灯谜。庙会上的宫灯、纱灯、鱼灯、龙灯、鸭子灯、楼船灯、走马灯、蒺藜灯,光彩夺目;静的、动的,令人目不暇接。天津有特殊民俗,在灯节之际,当舅舅的一定要送盏花灯给小外甥,最好是鸭子灯。“鸭子”谐音“押子”,祝福孩子健康平安。还有“外甥打灯——照舅”的说法,“舅”通“旧”,寓意吉祥好日子一切照旧。

灯火不仅是一份光明,还是温暖、希望和如意的象征。元宵赏灯,表明天津人对农历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杨柳青庙会

花会传承百年 灯展生机勃勃

杨柳青古镇的庙会也是元宵节天津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其纯正地道的年味儿引来八方游客。今年正月十四开始,杨柳青古镇推出了三天元宵节活动,武术、高跷、舞狮、戏曲,各类民俗表演丰富多彩,风云老会、东寓法鼓等杨柳青花会传承百年,至今仍穿街走巷,是杨柳青的元宵节最吸引人的表演。

 

 

图片由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指挥部文史组谢连华提供

杨柳青各行政村以序数命名,各村都有自己的花会,比如二街是高跷,五街是风云(又称少林),八街是狮子,十三街是胜舞,十四街是香塔,十六街是东寓法鼓等,其他还有龙灯、旱船等等。

正月十四到十六,各道花会旌旗招展,在杨柳青各条街道巡演。一阵锣鼓刚过去,一阵吹打又过来,简直闹翻了天。街道上,墙上,房上都站满了人。花会表演是小孩子们的最爱,虽然听不懂法鼓的音乐,但会被那些精美的道具吸引;虽然不了解高跷的剧情,但会被演员的演技和投入所吸引;虽然看不懂武术的套路,但会被十八般兵器和热闹的对打所吸引。小孩子们往往会跟着花会在外面跑上一天。

杨柳青花会历史悠久,历史上大约有十几种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会已经失传,风云老会、东寓法鼓老会、胜舞老会、香塔音乐法鼓、同乐高跷等老会还传承至今,延续了上百年历史。

今年的正月十五杨柳青花会展演中,风云老会是第一个出场的节目。风云老会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创始人名叫王国立,家中排行第九,人称王九爷。王国立家族是旗人,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做镖师,经常出入皇宫内院教授皇子、皇亲们武功。后于公元1876年回故里杨柳青开办了王家客店,杨柳青五街曾有王家店胡同,即因此得名。同时,他还创立了“古柳口武术会”,当时杨柳青各街村均有人加入武术会,后经人提议,“古柳口武术会”改名为“风云老会”。王国立曾经收霍元甲为徒。霍元甲经常从南乡(小南河)来杨柳青向王国立探讨武艺。

风云老会的日常活动是向大家传授武术技艺,遇春节、庙会等节日庆典,还组织会员们出会演出助兴。于是,风云老会也就成为了杨柳青的一道传统花会。

东寓法鼓老会已传承了200多年历史,如今的“会头”是90后的第九代传承人陈晨。东寓法鼓老会成立于清乾隆中期(约1755年),由杨柳青人士于成功(人称于五爷)创立,属文法鼓,以坐敲为主,演出形式有三部分:法鼓演奏、笙管乐演奏、唱念乐演奏。东寓法鼓老会不同于其他津门法鼓会的地方在于其不止有传自佛教的法鼓表演,还有传自道教的笙管乐,多种音乐形式交融,形成了其委婉而纯朴的独特风格。

2010年,第八代老会头曹连发去世后,东寓法鼓老会面临无人领头管事的尴尬境地,东寓法鼓老会名存实亡。201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陈晨一心想要振兴东寓老会,他几经周折,终于在2016年将老艺人以及各方人士聚到一堂,重新恢复了东寓法鼓老会。如今,东寓法鼓老会还保留有一二百年历史的乐器、仪仗等。

杨柳青人对元宵节记忆中,除了花会表演,最深刻还有逛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切都欣欣向荣。那时的生活虽还不富裕,但是有条件的家庭一定要在元宵节给小孩子买一盏灯笼,那时没人组织灯展,人们在自家门前或屋内悬挂灯笼,也别有一番意趣。也有一些孩子没有灯笼,他们以火把代替,还有的孩子在搪瓷水缸子里点一根蜡烛算作灯笼。无论灯笼讲究还是简陋,孩子们在元宵节的快乐是一样的。

8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于元宵节期间在和平路(今青远路北段)办灯展,人流如织,摩肩接踵,极其热闹。那时,灯一定是横穿起来的,人们从一排排灯下走过,称为“钻灯”,这样才有驱病纳祥的寓意。后来,杨柳青十六街举办灯展,那里的灯是民间艺人们绘制的整本《三国演义》年画灯笼,这是杨柳青独有的,也是杨柳青人最爱看的。

到80年代末,人们开始富裕了,一些人家在胡同中拉起彩灯。徜徉于杨柳青古旧的胡同中,人们满足的笑容,看着盏盏彩灯,有一种无比和谐、温馨的感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柳青的元宵节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幸福了。

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除资料图片外摄影 马成 戴涛

感谢著名学者、民俗专家由国庆先生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指挥部文史组张一然提供学术支持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