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云 编辑:李若怡 2022-07-04 19:38
“智慧+”寻找居家养老破题之法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空巢老人刘奶奶一直按家里的一键求助报警器,给她打电话却不接,是不是出事了?”日前,一通无人应答的求助电话让和平区“8910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心头一紧,他们马上联系刘奶奶的家人,同时派应急队员上门查看。原来刘奶奶突发脑梗,正倒在沙发上呕吐不止,幸亏服务平台反应迅速,刘奶奶得以及时送医。
今年在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51个优秀案例名单中,和平区“‘智慧+’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案例入选。而刘奶奶的获救,正是得益于这套养老服务方案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全面加速。“能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是老年人关心的话题,“父辈祖辈能否安享晚年”,更是年青一代儿女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或是因现实因素制约,或是囿于传统观念,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方式仍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第一选择。这无疑对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和平区,看看他们是从哪里入手,探寻居家和社区养老破题之法的。
科技赋能,把养老资源聚起来
据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天津市老龄人口的数据也有所上升,60岁及以上人口为300.27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8.64个百分点。而和平区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2.96万人,27.94%人口老龄化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天津目前是‘97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7%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剩下3%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和平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科科长田超群告诉记者,“具体到和平区,因为我们地处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建立大型养老机构比较困难。目前和平区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只有1%左右,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服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8910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并非只是一键报警这么简单。据平台负责人李豪介绍,整个平台以“五件套、三平台、一热线”为切入点,打造出了“一公里”为老服务生活圈。这“五件套”是包括一键求助、可燃气体感知、烟雾感知、人体红外感知以及通话等五大服务功能的“居家安全”设备,可24小时监控老人居家情况,对潜在危险主动报警。
李豪至今对两年前的一次燃气报警记忆犹新。“我记得那天是重阳节,监测系统报警显示一位独居老人的家中有燃气泄漏,当时给老人打电话得知她被儿子接到北京过节了。她自己说燃气灶具都关闭了,应该没有问题。出于对我们的信任,老人同意我们去家里检查一下以便排除隐患。”李豪说,“当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了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和开锁技术人员一起来到现场,怕屋内有燃气泄漏,还提前关闭了电闸。等进入屋内后,发现位于阳台的燃气管道泄漏,室内已经充满了浓重的燃气味,很危险。”
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可以实现对老人需求的远程监控;如果只是收集问题,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显然不能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而“8910智慧养老平台”为区内老人称道的是他们建立起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平台和应急服务队伍,实现了家属—各养老服务队—应急队员的联动响应机制,实现了服务的按需对接、精准对接。
84岁的王修如老人5年前突发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儿子患有罕见病,也是一位进出都要靠轮椅的残疾人。母子俩请了一位保姆照顾二人的生活。早些年,老太太生活还能自理,日子也算过得平稳,随着老人倒下,各种困难接踵而至。“老人最怕卧床不起。我母亲脑梗之后,各种病找了上来,三天两头跑医院。一个保姆真的忙不过来,再请一位我们也负担不起。”王修如老人的儿子无奈地说。今年6月初的一天21时许,老人突发高烧,情况非常危急,老人的家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只需步行10分钟,对母子来说却难逾天堑。“我第一时间拨打了‘8910热线’,应急服务队很快上门,替我送母亲就医、陪母亲看病,直到深夜1点多才忙完。”王修如的儿子对记者说,“自从应急队出现在我的身边,我觉得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生圈,顿时有了依靠。发生大事小情,一个电话过去就有人帮我解决,真是太贴心了。”
“8910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前身是2010年成立的和平区居家养老应急呼叫服务中心,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为孤寡、高龄、失能、空巢、失独等特殊老年人免费安装“五件套”。目前,和平区已为区内2500余户老年家庭免费安装了智能设备。2021年应急呼叫服务中心全面升级,将“8910”热线的服务对象从原来区民政局兜底保障的老人扩展到区内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成为普惠性机构;平台合作单位增加到85家,从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到老人家食堂、各类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也加入进来;提供的服务从原来的应急为主,转为现在的综合性服务。“现在,拨打助老服务‘一热线’89108910,不仅可了解周边养老服务设施的具体位置和最近的老年助餐点,还能预约上门理发、修脚、助浴、助洁等服务。”李豪地对记者说,“今年上半年,我们累计接听求助电话1.3万余次。最忙的时候5支应急服务队同时出动,处理区内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这说明我们的队伍已经高效地运转起来,并越来越得到老年人的认可。”
精准服务,让社区养老“活起来”
“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社区养老服务是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超群在采访中表示,“‘适老化’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新名词,然而怎样才是适老,还是老年人说了算。只有深度理解老年群体的需求,将老年人满不满意当作检验产品服务的首要标准,才能真正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田超群的感慨来自一次走访调研,在推进对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田超群和同事到居民中间听取意见。路过一个小区的休闲区域,发现老人们都扎堆儿坐在几个座位上,其他的位置无人坐,因为这些座椅没有靠背。田超群对记者说,“没有靠背的座椅能歇脚,却不利于久坐。”了解了问题所在,区民政局率先在朝阳里、文化村、养和里三个小区进行了户外适老化改造试点,除了加装座椅靠背,还为旧楼区楼栋安装了适老化扶手。靠背和扶手,解决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也让老人看护孩子轻松舒适。
依托“和平夜话”和万户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调查等活动,结合现有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的经验,和平区按照“一小区一策”“一楼栋一策”“一家庭一策”的原则,力争把适老化改造做到老人的心坎儿上。
“我们区有很多老旧小区,这些房子里的厕所有很多高于地面30厘米,空间狭小,老人上下很不方便。‘洗澡’成为困扰那些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人的难题。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有的老人甚至三四年间只用湿毛巾擦身,没有洗过一次热水澡。”田超群告诉记者。针对收集上来的情况,和平区民政局给有需求的家庭进行了防滑处理和台阶拆除改造,解决老年人如厕、洗澡、起居、护理等问题。对于重度失能、长期卧床的老人,则依托社区和街道的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上门助浴服务。
助浴服务的拓展,同时还丰富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发挥嵌入式养老机构的作用。据田超群介绍,“中心不活跃、吸引老人少”,是日间照料中心普遍面临的问题。当下,许多中心把服务定位在给老人提供集体活动场所,但真正可以出门活动的老人,对照护的需求反而没那么迫切。“因此,提供像上门助浴这类服务,更应成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方向。”
近些年,和平区加大对嵌入式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也吸引了不少社会力量的加入。对于和平区民政局来说,如何让政策和资金惠及老人,也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以往养老服务内容单一、规范化差、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和平区“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监管细则(试行)》。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平台,打破“一年考核一次”的事后监管模式,每年达到52次的监管频次,确保嵌入式养老机构能够“管得住”,让不符合要求、不能发挥作用的机构随时退出,不再挤占宝贵的政府资源。经过几年的运行,和平区的养老资源得到了整合优化,服务也“活了起来”。
本着“老年人需要什么,嵌入式就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和平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通过提供“居家-社区-机构”综合性养老服务,既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又实现老年人离家不远、与街坊邻居同处一个熟悉环境的诉求,让养老服务更有人情味儿。
人才缺口,仍是养老最大难题
6月24日上午,和平区“和悦家”区级综合养老服务基地迎来了一群刚满20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天津理工大学与天津职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全国首个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大二在读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周里,他们分成5个小队,分别进入日间照护中心、养老服务平台、社会服务组织,在不同的岗位和机构观察实习,近距离了解养老工作。
在与区民政局养老项目负责人的座谈中,学生沈椿程的发言不仅道出了自己的感受,还指出了如今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专业人才的匮乏。“观察实习虽然只有一周,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忙碌,折射出养老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的短口。”沈椿程说。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约1.67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如果按照国际惯例一位养老护理员照顾3位老人计算,全国至少要有1000万以上从业者才能满足这一需求。但现实是,全国能够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只有20万人。
此次实习观察的带队老师、天津市职业大学教师马颀告诉记者,人才与需求的失衡是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天津市上千家养老院,养老护理员能够达到1:3配比标准的少之又少,且年龄层以“4050”人员为主,年轻人稀缺。“本市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院校同样很少。除了我们和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本科班外,还有两三家高职和几个中职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毕业季能够输送到社会上的专业人才不过100多人,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和平区民政局早在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与天津职业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我们每年向这个专业提供不同岗位的观察实习和轮岗实训的机会。既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力所能及的助力,也是希望能够从合作中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田超群表示。
学生张心迪坦言自己在进入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之前,对养老行业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欢。但是通过不断的志愿服务和今年的观察实习,她坚定了自己从事这一行业的信念。“在深入观察这个行业后,我有了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在实习中,同老人建立起感情,我觉得他们需要我。我想和他们在一起,给老人们一个幸福的晚年。”张心迪说。
“今年,我们大三学生的轮岗实训正好撞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学生3月初上岗后,就被纳入封闭管理,至今没有回家,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通过这段宝贵的经历,对养老服务有了更深的感悟。”马颀欣慰地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动养老护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代表委员们提案议案的重点方向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陈保华建议,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也提出了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促进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建立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专业人才等建议。“这是一个好兆头。”田超群表示,“养老事业离不开技术,更离不开管理。未来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投身这一行业,为我们的事业注入更多的活力。”
天津职业大学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学生到“和悦家”区级综合养老服务基地参观。
(今晚报报记者 田莹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