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严玉霞 2022-02-25 16:54
京津冀深度协同: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动能
张季风
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价值,京津冀地区与东北亚其他五国经济往来密切,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发展进程看,东北亚区域合作可进一步加强。一是没有形成覆盖东北亚全区域的机制化合作框架。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机制化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盟、北美,也落后东南亚。倘若不能加快本区域一体化进程,东北亚区域会在与欧盟、北美等区域的竞争中持续处于劣势。二是区域内多边经济合作动力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巨大辐射能力的核心城市或核心经济区的拉动。
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发展逐渐成为东北亚六国的共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更是给东北亚区域实现机制化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从实践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动能。京津冀三地在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推动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探索区域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依托区域竞争优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RCEP作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必将推动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更快发展并且为中日韩FTA(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成功创造有利条件。天津经济实力雄厚,制造业十分发达,作为京津冀区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应抓住建设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的重要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强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发展。同时,强化“一基地三区”功能,增进京津冀区域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带动京津冀地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塑造高起点介入、高端环节延伸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撑和制度示范,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
在京津冀深度协同发展中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单 晨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指引,构建优势互补、富于活力的区域经济格局,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强体制机制协同联动,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扎实推动区域共同富裕。
第一,以高水平、现代化的区域经济格局推动共同富裕。一是推进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落实。强化北京“四个中心”领头雁作用,发挥高质量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增强区域创新动能。深入落实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加快海河实验室、“四谷”建设,助力区域制造业高端化。推进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建设,落实“六个现代化河北”目标任务,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和非首都功能承接,发挥比较优势释放发展活力。二是大力推进区域新经济发展。加大三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力度,运用数字科技突破地域界限,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拓展协同发展空间。
第二,以均衡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共同富裕。一是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将京津地区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河北输送,促进区域公共服务资源衔接共享;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二是提高区域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做好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合理规划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功能布局,依托“互联网+公共服务”拓宽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
第三,以完善协调的体制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一是完善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机制。加快建设统一的区域大市场,破除市场壁垒,引导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跨区域发展。特别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跨省市人才交流合作,以高质量就业奠定共同富裕基础。二是强化重点领域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异地政务服务、“轨道上的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执法协作体系等的建设,推进京津冀深度协同发展。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
增强投资吸引力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董微微
增强投资吸引力,提高集聚与吸引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是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畅通融资渠道,积极拓宽有效投资。重点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京津冀各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落地,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项目库的建设,不断积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投资项目良性循环。同时,创新融资机制,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强化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推进京津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进度,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未来实体经济增长潜力。
二是完善产业配套,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加大区域间高精尖产业投资布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和资源互补,协同打造若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分工体系,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精准施策,打造促进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发展,以“政府想、市场做”的方式寻求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突破口。
三是提升服务效能,优化京津冀区域营商环境。继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明确京津冀区域和三省市责任分工,构建营商环境区域政策体系,分层次改善京津冀区域营商环境。以开发区、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互通互办,针对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和“异地代办”,制定适合京津冀统一执行的标准化办事程序,逐步推动“同事同标”。加快京津冀14个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试点,推出更多开创性举措、涌现更多可推广改革成果。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CJY030)的阶段性成果】
以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建设引领京津冀高水平开放
平力群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性流行、世界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建设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为引领,借力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超越RCEP,有利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地区间、区域间合作深化──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落实”良性循环的形成,推动京津冀对外开放走向更高水平。
一是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建设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推动RCEP落实。RCEP会带来规则的变化,为推动RCEP的落实,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梳理与RCEP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开展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确保RCEP顺利落地。如,积极探索原产地规则及国际检验互认等。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重点企业和设立自贸服务窗口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各类市场主体了解并利用RCEP开展商业活动,提升市场主体对RCEP的利用率。只有使RCEP顺利落地,才会在利用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诉求,为超越RCEP,发现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新价值提供实践支撑。
二是形成RCEP落实与京津冀高水平开放的互动。RCEP的落实有利于弥补三国间长期缺乏统一贸易投资规则的不足。低关税、高自由化便利化措施、统一的规则,有利于降低三国间贸易、投资和生产要素流动成本,促进经贸合作深化,也会推动京津冀的高水平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了三地间产业相融、市场相通、政策相连,促进了商品、资金、人员、技术和信息在三地间的流动,为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建设创造了广阔的制度创新和场景运用的大市场与产业集聚地。
三是超越RCEP助力制定具有独特价值、综合的、高水平的互利性的中日韩自贸协定。一些最佳实践案例会在推动利用、超越RCEP开展中日韩经贸合作的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建设的过程中形成。这一项项小案例的制度创新,就会形成超越RCEP的对中日韩自贸协定新价值的发现,为中日韩自贸谈判提供新动力,为制定出更加符合中日韩三国实际情况的、高质量的中日韩自贸协定提供更多实践积累和支撑。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
以四维举措助推京津冀碳达峰碳中和
屠凤娜
京津冀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区域。推动京津冀区域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制度“控碳”、结构“减碳”、技术“降碳”和生态“增汇”等方面下功夫。
第一,完善制度政策,推进区域“控碳”。一是根据国家减排目标及区域碳排放情况,规划制定京津冀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路线图,加强三地减污降碳协同合作,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污染源。二是完善京津冀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区域碳中和机制、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系统的建立,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引导相关组织、企业等自愿购买碳汇以抵消其碳排放,逐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模式。
第二,推进结构优化,促进区域“减碳”。一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京津冀应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持续优化升级三地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区域污染防治结构性矛盾,形成产业绿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开展能源革命。制定京津冀能源协同升级转型实施方案,推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协同打好散煤治理攻坚战,优化用能结构。
第三,创新低碳科技,助推区域“降碳”。一是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围绕京津冀碳达峰碳中和的现实需求,聚焦低碳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攻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节能、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充分挖掘和创新脱碳、零碳、负碳及碳捕捉技术。二是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应用能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低碳”试点建设,加强对低碳技术协同推广应用,打造京津冀低碳技术协同发展新高地。
第四,拓展生态空间,实现区域“增汇”。一是巩固提升绿色碳汇能力。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优化京津冀生态空间格局。发挥京津冀自然生态优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保护,发挥森林、湿地等固碳作用。二是构筑蓝色生态屏障。加强海洋碳汇建设,积极推进海洋及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海洋碳汇及岸带碳通量监测评估,有效增加区域蓝色碳汇量。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充分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赵云峰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现已成功举办多次大型展会,有效推动创新要素、生产要素、资本要素等在京津冀城市群乃至东北亚各城市之间有序流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应积极把握多维度优势,发挥展馆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把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红利期,打造京津冀会展旅游集聚区示范区,引领区域消费升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应积极把握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突破期和政策红利期,充分利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载体作用,以东、西展园为主体建设会展公园,发展会展旅游、园艺博览、乡野体验等业态,突出天津的历史文化风韵和现代化国际品质交相融合的城市形象,为国际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消费场景。
第二,依托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定位和优势产业,打造差异化的世界智能盛会,带动区域产业新发展。充分发挥天津智能科技产业的良好基础,利用最新技术对现有网站进行改造,为参展企业和观众打造面向全球的产品展示、商务洽谈、在线交易等一体化的智能科技服务平台。以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能金融为重点,汇聚世界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能金融等领域的领先企业、权威机构与顶尖专家,以世界智能盛会为平台共同探讨智能科技领域的全球最新动态、前沿技术和发展蓝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三,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平台作用,塑造天津制造业品牌会展,推动区域先进制造业再升级。抢抓大量国际展会东移的有利契机,围绕天津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引进培育“生根型”品牌会展,申办国际性、国家级会展项目和活动,推进会展项目通过国际权威组织认证。建立会展项目库,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构建天津会展品牌阵列,吸引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顶尖科技人才,推动京津冀区域先进制造业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