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津”朝更好看——“千问千寻大运河”(天津段)网络主题活动启动

稿源:津云   编辑:严玉霞   2021-12-24 12:11

大运河,流淌千年,联通南北,滋润神州,生生不息。

人们说,长城和大运河就是中国版图上的“一撇”和“一捺”。两项人类历史的工程壮举,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字,如果说长城代表着屹立不倒的钢铁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贯通南北的文化血脉。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大运河的综合保护和文脉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接着,中央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联通南北运河,沟通海运漕运,自古以来,天津就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自最南端的静海九宣闸,到最北端的木厂闸,大运河在天津境内绵延近400里,流经静海、西青、武清等7个区,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诞生了无数的优秀运河儿女,积淀着灿若星斗的宝贵文化遗产。

大运河静海段南端起点九宣闸

汩汩运河水,滋养着津门的繁华与兴盛。做好天津段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展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现天津担当作为的一个大工程,一篇大文章。天津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突出天津地域特色,抓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把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十四五”的大战略,把大运河天津段打造成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

运河区域图

打造璀璨文化带,就要先做好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经普查认定,我市运河沿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2项,包括北洋大学堂、石家大院、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开展资源调查,并对沿线文物古迹进行研究梳理,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专著(初稿)已基本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资源档案库已经基本建立。此外,下大力气持续开展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黄金祥故居、北洋大学堂已经完成,广东会馆、静海火车站等正在实施。

杨柳青石家大院

百年静海站

打造璀璨文化带,离不开对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再创作。一段时间以来,话剧《运河1935》、长篇小说《烟火》、图书《行与思:大运河文化带考察报告》、快板《五彩运河》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大美天津》航拍纪录片,以专集形式介绍宣传大运河,“运河记忆”主题非遗宣传展示、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相声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批专题节庆活动让运河文化入脑入心,一大批优秀运河儿女、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打造绿色生态带,有赖于大运河环境整治的稳步实施。目前,我们利用调水工程,有效改善了运河河道水资源条件。利用河湖长制平台,维护河道环境,开展“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垃圾集中整治、截污治污工作,实现了大运河河道管理范围内无垃圾、无垃圾堆放点、无水面聚集漂浮物、无合流制片区、无污水直排、无新增垦殖的“六无”目标,河道生态环境持续改观。严厉打击涉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大运河环境治理水平。

打造绿色生态带,生态廊道必不可少。目前,我市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目前初见成效、蔚为壮观。数据显示,大运河沿线非建成区造林已完成约2万亩,大运河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达到20%。北辰郊野公园、武清北运河郊野公园、下伍旗镇津北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成为大运河特色生态景观。子牙河(渔村)滨河公园绿化工程等7个项目,为群众创造休闲游览的场所,提升了区域环境质量。

俯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打造缤纷旅游带,就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当成重点项目来抓。对标对表国家规划,编制完成《建设保护规划》,建设“三岔河口”“杨柳青古镇”两个核心展示园和三岔河口集中展示带。围绕“古韵、作品、精品”,推进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52亿元,将充分体现“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的风采,成为大运河上闪亮的“明珠”。

天津市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示意图

打造缤纷旅游带,还要全力推动运河旅游通水通航。历史上,大运河千帆竞渡,漕运繁忙,虽然如今的华北段运河已无货运功能,但实现旅游通航仍能让大运河重现生机和活力。开展桃花堤景区—大悲院码头、南蔡村镇—筐儿港水利枢纽等重要节点旅游通水通航论证,研究制定建(构)筑物跨越大运河优先通航段相关技术标准。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实现运河复航,天津的相关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

天津市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效果示意图

从经济动脉到文化血脉,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同时,也要讲好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的运河故事。“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来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深入运河两岸,开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去寻访,去倾听,去书写,展示运河文化保护、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成就,去探究人物文物、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为您呈现出一个多姿的津门运河。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