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天津打算这样做……

稿源:津云   编辑:刘阳   2021-11-22 23:07

   津云新闻讯:记者从天津市商务局获悉,到2025年,本市将建成5个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示范区,126个便民生活圈。市民百姓出门步行仅需一刻钟,即可就近享受到购物、餐饮、理发、洗染、购药、家政、维修、邮政等多种便民服务,津门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将由此得以进一步明显提升。

  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为贯彻落实《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流通函〔2021〕176号),大力实施扩大内需,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本市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保障民生,推进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天津市12部门按照《商务部办公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的通知》(商办流通函〔2021〕247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研究制定推出本市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落实措施方案。

  到2025年,天津市将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市区、街道联动,优化布局,补齐短板,丰富业态,壮大主体,创新服务,打造津城、滨城“双城百圈”,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便民利民、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能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建成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示范区5个,便民生活圈达到126个,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民生、因地制宜,集约建设、商居和谐及创新驱动、多元发展等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全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增强便民生活圈商业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有农业城区的实际,优先满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需求,关注年轻人时尚消费的同时,兼顾社区老年人、农村城区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充分体现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盘活存量设施资源,集中建设新增设施,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倡“一点多用、一店多能”,避免大拆大建。营造商居和谐的消费环境,做到商业环境与居住环境相协调,业态发展和居民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商业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标准化、连锁化、特色化、智慧化、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合社区消费群体的多层次、个性化商品和服务。

  据介绍,本市将通过8个方面、采取22项具体措施,大力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一)部门协同、强化顶层设计

  1.加部门联动结合实际把便民生活圈建设纳入各区政府民生重点工程,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有效手段。鼓励实行区长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加强部门联动,商务、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税务、市场监管、金融、邮政管理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在用地、用房、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居民消费难点痛点问题。

  2.科学优化布局。修订《天津市社区商业配置规范标准》增加必备业态种类。各区依据“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围绕便民服务,老旧社区、新建居住区、新城镇、农业建成区等实际需求,制定便民生活圈专项规划,明确便民生活圈商业网点规模、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与居民数量、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要素相适应。推动商居和谐,落实相关规划和标准,引导住宅和商业适当分离,商业设施和社区风格相协调,基本保障业态和品质提升业态相结合。

  3.完善业态功能。推动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优先配齐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美容美发店、洗染店、药店、照相文印店、家政服务点、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点、智能信包箱(快件箱)、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前置仓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保障类业态。鼓励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推动将公益性业态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目录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已建居住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化网点配置,对网点匮乏区域,可以采用箱式移动早餐售卖车、蔬菜直通车等便利设施进社区。

  4.落实配置标准。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纳入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新建居住区必须统一规划和建设商业网点。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得低于10%的规定,市商务部门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研究制定新建居住区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便利店、菜市场、早点、维修回收等业态)配置的有关规定,科学配置商业设施,确保商业面积、商业业态、建筑规格等满足需求,做到社区商业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

  (二)壮大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5.引导规范经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大型商业企业输出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发展社区便利店、超市、理发店、餐饮店等直营连锁,对形象标识、门店管控、设施配置、服务标准、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实行“六统一”。加快推进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标准化、智慧化建设。鼓励连锁化经营,加强供应链管理,推广先进冷链技术和设施设备。

  6.创新服务能力。支持京喜、便利蜂、物美等企业以大带小,在做好自营商超的同时,开放供应链、物流渠道及门店资源,为传统夫妻店、杂货店提供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发展。增强服务便利,鼓励“一店多能”,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上门服务、租赁等项目,通过跨界经营提高便民服务能力。

  7.建设配送网点。支持企业投资建设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隐性门槛。将城乡配送网络设施项目列入市物流业发展项目重点支持范围,帮助符合条件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三)拓展餐饮服务、强化便民利民

  8.发展地铁便民e站。盘活分散的地铁空间资源,支持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利用全市地铁站点空地资源,发展“地铁e站”餐饮便民车,为乘客和周边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早、中、晚快餐服务。

  9.创新餐饮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堂食菜品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食品预包装化、以商品零售形式进入市场。鼓励餐饮企业,借助直播、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拓展营销。鼓励市餐饮、烹饪等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发展以津菜为主题的特色餐饮,鼓励研发推出津味小吃方便食品。

  10.支持餐饮连锁经营。鼓励弄堂小笼包、格朗合等有实力的餐饮企业输出品牌、管理和服务,发展餐饮直营连锁。创新服务能力。鼓励居民生活服务企业在社区开设服务网点,开通门店、电话、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平台等多种预约渠道,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外卖代买、代送等服务。制定《绿色餐厅创建和管理规范》,引导绿色餐饮规范经营。

  (四)数字化赋能、推动智能化发展

  11拓展电商服务功能。推动平台企业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为社区商户提供营销、信息、流量、数字化工具等免费或让利服务,加大与电商龙头企业战略合作,鼓励电商平台与农产品增产增收等民心工程项目开展合作,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菜市场。拓展“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支持叮咚买菜、橙心优选、美团买菜等社区团购平台扩大在津业务,进一步丰富社区业态。引导电商企业开展数字化运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配送效率,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

  12.鼓励数字智慧赋能。拓展智能体验,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发展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优化信息服务,支持依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小程序或APP),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及线上发券、线下兑换等免费服务,打造集约式发展生态圈,推动接入智慧城市和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五)完善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生活

  13.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养老服务设施。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做好助餐、采购等老年消费配供,及理疗养生、居家照顾、紧急援助、助洁助浴等服务。鼓励企业设立线上线下融合、为老年人服务的专柜和体验店,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方式和面对面人工服务,探索简便易行、符合相关人群特点的服务方式,提高便民服务的“温度”。

  14.落实养老优惠政策。以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护养院(中心)等形式,为社区提供养老、家政等服务的机构,采用同一行政区一证登记可多点使用的政策,即在一个行政区内不做重复登记,其机构设立的养老床位纳入核算养老床位数量。

  15.推进文化惠民落地。一是进一步发挥已经达标的街镇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示范作用,在服务效能和质量上下功夫。在已完成前两批街镇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验收的基础上,年内完成第三批街镇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验收。二是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发挥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市民文化艺术节平台优势,使其覆盖全市16个区的各项子活动,增加基层一线进街镇、社区巡演活动的比重和场次,推动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向街镇和社区下沉,打通文化服务市民百姓最后一公里。

  (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工作基础

  16.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是实行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和申报承诺制。推进市场主体开办、变更、注销等登记事项“一网通办”。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互通互认。二是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对违法情节轻微、无违法后果或后果较轻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幅度范围内给予适当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罚,指导和帮助市场主体整改。三是简化社区店铺开业程序,装修施工、招牌设置实行备案承诺制,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实行告知承诺制。

  17.加强咨询统计评估服务。鼓励第三方机构为社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数字化转型、信息咨询、装修设计、营销策划、经营分析等专业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建立新商业模式成熟度评估制度,加强标准制修订,联合职业学校等多渠道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从业人员能力。完善统计制度,加强便民生活圈的店铺数量、从业人数、居民满意度、建设改造投资额等指标统计。

  (七)拓展物业服务功能,方便居民生活

  18.加快社区邮政快递建设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搭载邮政、快递服务。一是补齐设施短板。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等便利设施进社区,保障建设格口数量为社区日均投递量的1—1.3倍场地,并对场地租金等费用给予减免。鼓励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点(驿站)进社区,新建居住社区应建设使用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的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点。城镇老旧小区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居住社区,因地制宜建设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点。支持新建和已建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驿站)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二是鼓励数字赋能。鼓励邮政快递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促进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三是加强资金政策保障。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21〕11号),通过组织寄递服务企业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智能信包箱(快件箱)、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点(驿站)的规划建设资金,落实相关区政府的属地支持责任。把智能、快件箱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9.推动商业物业融合发展。加强属地街道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在保障安全、征得业主同意的前提下,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洗染店、美容美发店、照相文印店、家政服务点、维修点、药店、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快递公共取送点)、再生资源回收点、前置仓等进社区。

  (八)强化政策引导,助力生活圈发展

  20.支持创业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执行力度,按规定给予贴息支持。进一步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扶持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商户按规定落实企业吸纳补贴、创业补贴等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21.加大金融支持。引导管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督促指导各机构对符合便民社区服务建设的有关企业依法依规提供信贷、保险优惠服务。指导各机构强化社区老年人金融服务水平,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

  22.落实税费优惠。突出便民办税,优化服务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辅导,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以及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帮助纳税人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同时,统筹用好市商业发展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200003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