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滨网 编辑:邵华 2021-10-11 23:33
津滨网讯(记者 王淞)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说法,灾难片是好莱坞大投资、大制作下的产物,需要靠全球票房来回笼投资,他人很难模仿。也正因此,被好莱坞所赋予的美国视角下的价值观和个人英雄主义,也就成了不少人眼中灾难片的“标配”。
远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机场》《海神号》《火烧摩天楼》。近的,也有《天崩地裂》《龙卷风》《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后天》等经典。
在好莱坞之外,灾难片凤毛麟角,《日本沉没》和韩国的《海云台》算是少有能被人记住名字的作品。它们,延续了类似的思路。中国内地,十余年前的《紧急迫降》和《超强台风》同样如此。
同样的配方,不同的材质,导致了这些作品在与好莱坞的对抗中欠缺“抗打击”能力。“有了好莱坞动辄几亿美元的大投资,谁会去看几千万的小制作。”这也成了很多人看待灾难片的态度。
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逐步壮大,给华语灾难片带来了足够的土壤。
《峰爆》就成了受益者
什么是灾难片?或者说,一部灾难片的标配是什么。洪水、火山、地震、海啸,乃至彗星撞地球,先是预警,随后灾难来袭,遇险者深陷危机,主角力拔千钧拯救大家于危难之际。
相信,这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内容。
在《峰爆》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动作”——地裂、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呼啸而至,全城危在旦夕。更为出彩的是,影片还放到了时间所带来的紧迫感,“2小时内吞没县城”“16万人命悬一线”。
电影开篇,就向观众抛出了这一系列问题,也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印象中的灾难片。而到了片尾,朱一龙徒手攀岩的戏份更是将气氛推向顶峰,完成了灾难片以“超人”之力拯救全员的高潮释放。
在市场和投资受限的前提下,如何打破好莱坞灾难片的垄断,这曾经难倒了无数电影人。但如今,随着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壮大,票房和投入显然已不再是问题。可即便如此,拍出一部中国好莱坞式灾难片,也并非最佳结果,总难免落个抄袭、模仿的名声。不好听,更没多大意义。
《峰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家可以重建,人必须活着”“一切为了人民”,在经历过新冠疫情和河南洪灾的天灾人祸之后,每一个中国人都深切体会到了这些话语背后所蕴含的力量和感动,祖国永远站在人民的身后,永远为了人民。这,才是面对灾难,中华大地所不同于西方的精神内核。
于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以丁雅珺为首的救灾力量火速集结驰援,看到了县长高声疾呼,风雨中冲在受灾一线,紧急疏散群众。同时,更看到了中国式集体英雄主义的传承。
“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险山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曾经的铁道兵虽已成为如今的中国铁建,但这种精神却依然被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正如片中周晓鸥饰演的铁建员工所说,“我也是有老婆孩子的人,我的家人要是在里面,他们现在肯定等着人救呢。”一句话,让所有人感受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感动和责任,为保住16万人的生命,他们最终决定炸掉辛苦十年修建的隧道。
“基建狂魔”,这个此前网友口中的昵称,让人们切身体验到了他们的内在精神。他们的战斗和牺牲,时刻考虑的都是人民的利益,即便在经济挂帅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支撑着他们的每一次行动和每一个决定。
国家,有国才有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不顾个人得失,冲上前线。
这样的话,说出来谁都会,但在电影中,却需要剧情来带动观众却感同身受。
朱一龙饰演的“小洪”——洪翼舟和黄志忠饰演的“老洪”——洪赟兵,父子二人,因这场灾难片被困一起。
身为老铁道兵,洪赟兵一生都献给了铁道事业,他因此疏于家庭,和儿子留下了难以消弭的隔阂。“抢险队少你一个人吗?”“家里需要你,我需要爸。”童年父爱的缺失,让同样投身铁道建设的小洪,在成年后也依旧无法理解当年的父亲。
可身为铁建一员,他在危难关头还是延续了父亲的选择,义无反顾要求孤身涉险炸山。这一刻,他终于体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责无旁贷和不得已而为之。这对中国父子在灾难面前,实现了理解和传承。
而作为影片凸显中国力量和中国式救援外的重要支线,这种对中国式父子情的描摹,也确立了《峰爆》不同于好莱坞灾难片的独特之处,为专属于中国的灾难电影赋予了别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