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 天津日报 编辑:刘洁珊 2021-07-17 11:17
民以食为天。连日来,市农业农村委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多项举措,让市民“米袋子”“菜篮子”更加丰盈,让津郊农民生活更富裕、更美好。“十四五”期间,本市将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23万吨左右,使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全,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订的共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完成,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不断调优,小站稻种植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80万亩,畜牧业和渔业向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建设持续增强,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基本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划定,建成高标准农田370.1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00万吨以上。
“十四五”期间,本市将继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承担起粮食主销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粮食产能和自给率。按照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理。稳定提高以小站稻、小麦为主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对建设标准偏低的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提质改造,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推动农村骨干河渠治理,提高农村灌溉排涝能力。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智慧水利建设。通过水源调度,打通农田水源运输“最后一公里”,重点对滨海新区、静海区等中南部地区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提升改造。
同时,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按照保障粮食生产、做优蔬菜生产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优小站稻、小麦、蔬菜等作物品种,推进农作物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多功能集合,构建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种植业生产布局。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增加优质稻、强筋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建设提升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高效小麦种植基地。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推广节药、减肥等绿色生产技术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全面提高小站稻品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优做精小杂粮、鲜食玉米等特色粮食品种。(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