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卫填海”奋斗精神 不断续写新辉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滨海奋斗精神”系列综述之二

稿源:津滨网   编辑:白璐   2021-04-22 20:16

编者按 在我国古神话里,“精卫填海”名传遐迩。而生活在黄河故道、退海之地的滨城人,对精卫这只神鸟更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在大家的心里,精卫集爱、美、坚毅于一身,焕发出改天换地的气魄和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随着时间不断升华,如今“精卫之魂”已经内化为滨城这座海滨城市的性格特征,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脉动中。

津滨网讯(记者 杜红梅 报道 贾磊 贾成龙 摄影)晴天丽日春光正好,万顷盐池浩如烟海,盐床如玉,盐山如雪,池内机器轰鸣,盐路车辆穿梭,百里盐滩呈现一派春扒生产的繁忙景象。4月18日,随着滨海新区“我最喜爱的滨海网红打卡地”授牌暨汉沽盐场首届芦花海盐“春扒节”正式启动,全国最大海盐基地——长芦汉沽盐场盐业风情游览区再次成为京津冀争相打卡的出游目的地。长芦汉沽盐场这个有千年盐业发展历史的企业,在“滨城”大地重燃二次创业之光,这一古老而又特殊的产业,带领世人感受海盐景观与文化的同时,也在默默续写着“滨城”人如精卫填海般永不言败、奋斗不止的动人故事。
古老盐田池 演绎新故事

中国是世界上海盐生产的第一大国,滨海新区更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祥地之一。“春扒”,是海盐生产古老的采收方式,“春扒节”的设立,则是长芦汉沽盐场发展工业旅游的首创之举,助推滨海新区文旅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同时,也让千年盐业持续发展,长芦盐韵花开“滨城”。

1长芦汉沽盐场 贾磊摄影.jpg

长芦汉沽盐场助推滨海新区文旅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同时,也让千年盐业持续发展,长芦盐韵花开“滨城”。图为长芦汉沽盐场。

“汉沽盐场每一个角落都浸透着历史文化的痕迹,有‘煮海熬波,晴堆如雪’的长芦盐传统制盐技艺,有当时号称 ‘全国第一大坨’的大盐坨,有第一部国内反映盐工的电影《海盐今昔》,也有不屈不挠、坚韧奋斗的发展史,‘精卫填海’精神在这里得以发扬和传承。”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焕岭介绍说,汉沽盐场历史悠久,原是一片退海之地,因表层土壤富含盐分和茂盛的芦苇,为刮土淋卤,煎煮制盐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遂被开辟为盐场,从此开启“滨城”制盐人与天斗、与地斗的英勇奋斗故事。 
“提到‘精卫填海’精神,我们在近期党史学习教育中提及最多的就是震后重建。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汉沽盐场,盐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受损生产面积达57%,生产设施37%。震后广大职工在场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之中,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加快修复震损的生产设施,于1977 年春,使大部分盐田恢复了生产,并借机将盐业生产彻底从人拉肩扛的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同时,领导大家快速在废墟上重建起了美好家园。如今,公司产值不断增长,长芦盐享誉中外。这正是体现滨城人英勇顽强、坚韧奋斗的真实写照。” 望着眼前一派繁忙的盐业春光,李焕岭激动地说。
当前,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加快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田文旅、水产养殖、物流产业三大板块,重燃二次创业之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渔村变新城 谱写新传奇

盐田春光独具特色,美丽“滨城”魅力四射, 奋斗精神传承延续,鼓舞着一代代建设者投身新区,共同缔造美丽“滨城”,经开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开发区的成长之路,也正见证着新版“精卫填海”传奇故事的不断演绎。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入驻,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新模式的创新试验田。图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一个小渔村,半部晚清史”。北塘古镇,自古素有“泽国之乡”之称,清初已是闻名津京及冀东一带的渔业重镇,自古兼得鱼盐漕运之利,富庶一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北塘凭借其独具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前瞻性的规划建设,矗立起崭新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入驻,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新模式的创新试验田。

同样实现小渔村蜕变的还有明朝初年开始建村的高家堡,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五省两市的中心渔港正是在它的旧址上拔地而起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渔村,在建设者们慷慨激昂地拼搏下正在实现华丽变身——一座集水产品交易、生产、加工、仓储和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中心渔港已然将梦想照进现实。

2中新天津生态城 贾成龙摄影.jpg

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开发区的成长之路,也正见证着新版“精卫填海”传奇故事的不断演绎。图为俯瞰中新天津生态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如诗如画般的生活,如今成就中新生态城居民满满的幸福感。200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由1/3盐碱荒地、1/3废弃盐田和1/3污染水坑组成的30平方公里“生态禁区”。经过十余年“衔微木填沧海”般的不懈奋斗,曾经破败荒凉的小渔村,摇身蝶变成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建立了全球首个城市绿色指标体系,树起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荣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授予的“全球绿色城市”称号。

滨城“精卫鸟” 谋划新发展

3

坐落在经开区第一大街老管委会院内的“精卫填海”雕塑(图由陈国栋提供)

在新区摄影和文史爱好者陈国栋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老照片。照片的主角,是坐落在经开区第一大街老管委会院内的“精卫填海”雕塑。正如雕塑基座上所言:“今取之意,就是比喻泰达人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之开拓精神,凡我同仁,当永志不忘。”陈国栋告诉记者,这座雕塑1995年5月建成,基座上的文字介绍了“精卫填海”的来由和深刻寓意,也正是“精卫填海”这种英勇顽强、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成就了美丽“滨城”的宜居、宜业、宜创梦想。在中新生态城生态谷公园,景观雕塑《精卫填海》也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这段神话故事……可歌可泣的精卫鸟,已经艺术化地融入到“滨城”的发展脉动中。
进入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滨海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滨城”,依然需要发扬“精卫填海”的奋斗精神。“滨海新区有人类居住不过600多年。然而这600多年,却是惊天动地之史。其中以近代史为重。滨海新区的人民曾经不畏屈辱,浴血奋战反抗侵略者,他们从住地窝棚开始,与天斗,与侵略者斗、与大自然斗。他们不像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那么闲散和缓慢,数百年来,他们就是在搏击奋斗、激励共勉中生存下来的,他们已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实践之苦所积累的故事,环环丝扣般激动一代一代人前进。”在新区文化学者严福谦看来,当前,滨海新区正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打造“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卫填海”的奋斗底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推动着滨海新区续写一个又一个传奇。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