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首曝预告 “一大代表”初亮相展现先辈“少年时”

稿源:津滨网   编辑:马润荞   2021-04-13 18:40

津滨网讯(记者 王淞)由新区猫眼微影文化和阅文影视文化等单位联合出品,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影片《1921》将于7月1日上映,今天该片发布“新生”版预告和“奔赴”版海报。预告以陈独秀、李大钊的对话切入,展现了在彼时黑暗时局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救亡图存迫在眉睫的历史情形。随着“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觉醒,由“南陈北李”递出的革命火种,被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们彻底点燃。他们将共同奔赴一个路途不乏坎坷,但前途无比光明的“新生”中国。

黄轩、袁文康、祖峰、窦骁、王仁君、张颂文、刘家祎、王俊凯、韩东君、刘昊然、张超、张云龙、胡先煦饰演的“一大代表”在海报中首度集结。除了此前已曝光过的演员陈坤、李晨和倪妮,王源、欧豪、俞灏明、王森、谷嘉诚、张若昀等新面孔也首次在预告中亮相。

“南陈北李”坚定建党决心

接过火种“新青年”“敢教日月换新天”

《1921》今天发布的“新生”版预告中,随着铿锵有力的一句“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陈独秀(陈坤 饰)和李大钊(李晨 饰),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明确了彼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最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共产主义组织,彻底改变旧中国。黑暗之中,总有努力求索之人发出的点点微光。由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点燃了先进知识分子“欲图根本之救亡”的革命火种,由此开启了“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彻底点燃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五四运动”爆发,由学生发起的罢课、请愿、示威游行在全国兴起,在工人阶级加入罢工反抗之后,演变成一场全民运动。

就像《国际歌》中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要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正如预告所展示,《共产党》杂志印刷时特意把“百姓”改称“人民”,正是寓意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在革命先辈的启蒙下,越来越多割掉辫子的“新青年”们,割掉了封建思想,接过了革命的火种。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毛泽东等青年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来自国内各地和旅日归来的十三位代表齐聚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宣告中国诞生了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这激荡人心的“第一次”,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大代表”集体亮相

稀缺视角描摹先辈年轻面貌

与预告一并发布的“奔赴”版海报中,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十三位“一大代表”集体亮相。在上海街头的电车轨道上,意气风发的青年面向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展望、奔跑。虽然姿态不一,但脸上同样写满了自信和热血,他们心怀改变中国的鸿鹄之志,眼中充满着希望和少年斗志。

青年毛泽东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创办的《湘江评论》被公认为“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董必武通过接触十月革命相关书籍,开始想俄国与中国的问题,开始谈马克思主义;1921年9月,李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1925年2月,邓恩铭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此后一直奋战在工人运动一线,直到30岁时英勇就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心怀救国理想的青年们,为创造一个“新生”的中国而付出全部。

“这也是在大银幕上,第一次可以让观众真正走进当时这些建党的年轻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之前《建党伟业》等片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和这些代表们的描摹,都因篇幅有限,还从未充分展现过细节。”曾成功打造“大业三部曲”的黄建新说道,“他们的名字在今天璀璨夺目,但当时的状态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比如毛泽东二十七岁满怀抱负从长沙来到上海,在洗衣房打工存钱准备出国留学;李达和王会悟新婚不久蜗居在十平米不到的小屋里,志同道合共同奋斗。”导演说,希望通过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人物塑造、真实充沛的生活情感,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和激励,发自肺腑地感悟到百年前年轻的先辈胸怀壮志、开天辟地,现如今,他们也应当励精图治,传承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