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刘阳 2021-03-07 10:15
创新是第一动力。奋进“十四五”,全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科技创新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擘画科技创新蓝图,打响“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发令枪。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创新成果应用为抓手,引领企业高质高效健康发展”……围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出席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畅所欲言。
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表示:
四措并举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天津日报讯(记者 于春沣)“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居于重要位置。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
牵头建设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牵头承担8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等原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科研团队参与火星探测、月球探测、港珠澳大桥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和C919国产大飞机、“天眼”等国之重器的研制……近年来,天津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重大成果培育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李家俊介绍,面向“十四五”,学校将四措并举,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高标准建设好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重大平台,继续培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天津市海河实验室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
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方面,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前瞻性、战略性科研方向上组建集中攻关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学科交叉科研,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关键需要的能力。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牵引,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
在拓展科技创新支持渠道方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深化同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区域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继续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着力解决成果转化堵点难点。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坚决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导向,积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新评价体系,推进人才分类评价落地落细;进一步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加强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席真建议:
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天津日报讯(记者 周志强)“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盯住‘增动力’和‘添活力’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充分释放。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各地也在进行不同的探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政策法规应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及界定。”席真说。
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分享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需要确定一个合理比例,充分激发起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在内各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积极性。席真认为,应该赋予科研人员对发明成果更灵活的处置权。在科技成果转化后市场风险共担方面,市场有风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也很重要。
在实施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过程中,新产品有一个工艺逐步改进、市场逐步认可、生产规模逐步放大的过程,中试、试生产阶段监管政策应该有一定的宽容度和灵活性。目前,中试、产能放大过程中的一些环评、安评政策基本是按工艺成熟、市场稳定的常规产品制定。席真建议,对创新产品要按实验性质制定相应政策。
“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偏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较一些发达国家还不够高。应该发挥考核机制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席真建议,引入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形成倒逼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科研的市场需求导向,引导科研人员集中力量围绕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促使相关单位和部门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最后,席真表示,中国科研单位众多,科研人才众多,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迈向科技强国,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反馈评估,不断加以完善,就一定会充分释放广大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活力,形成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建议:
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高效健康发展
天津日报讯(记者 韩雯 刘平 孟若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科技创新’,足以体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在与同行交流中发现共性问题,“当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建议,以科技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融合驱动,补核心技术短板;以创新成果应用为抓手,引领企业高质高效健康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就得靠科技创新。”孙太利认为,为企业赋能,国家应超前规划、充分调研,科学精准地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能动性,推动企业低端装备更新换代、高端装备补齐短板。在标准上,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技术上,创新升级;在流程上,革新再造;在人才上,培养与引进并用;在资本上,盘活资源。政府财政要加大给予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力度,以能动性的政策组合,充分引导企业利用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安全化等打通协同平台,与各类平台资源高效对接,助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孙太利说,用人才,还有平台,加快创新步伐。应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于企业的国家级科技平台和人才平台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强化融合运用5G、区块链等技术,完善建立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瞻性、战略性一体化科技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前沿技术问题,促进高科技领域企业科技成果的创造、产出与应用。二是政府要完善国家级人才平台,完善各类精专人才准入标准,精准分类储备高端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企业机制,通过平台真正解决企业用人难、用人贵难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动力源泉。孙太利表示,要提高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用良好的研发和应用环境,调动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于春沣 周志强 韩雯 刘平 孟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