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 全国劳动模范管延安:锤子“敲”出的大国工匠

稿源:津滨网   编辑:王景磊   2020-12-12 13:55

津滨网讯(记者 张广艳)“我平时最喜欢听机械加工和锤子敲击的声音。”从最初的简单机械维护开始,到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技师管延安与钳子、锤子相伴走过25载。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管延安光荣上榜。

1607748124696045960.png

练就绝技  拧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

“作为一名党员,决不能在荣誉面前止步不前。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奋斗。”对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管延安告诉记者,“我是一航建设者,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名片擦亮。”

1995年,管延安开始接触钳工行业。从那时起,他就发现自己特别热爱这个行当。哪怕是简单的工作,他也要比别人多花费些时间,琢磨透了,把工作干到最好。从不懂到精通,管延安一步一个脚印,出色地完成每一项生产任务。

2013年,管延安被调往珠海牛头岛,带领钳工团队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长达5.6公里的外海沉管隧道,要在最深40米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难度系数常人无法想象。尽管有着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但是面对港珠澳大桥所采用的大量高科技、新工艺,以及120年使用寿命的高质量要求,管延安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607748144641043372.jpg

“钳工团队的一项工作,是负责安装沉管的阀门螺丝。如果在陆地作业,只要拧紧螺丝就够了。但要在深海中完成两节沉管的精准对接,确保隧道不渗水不漏水,沉管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1毫米。”管延安介绍说,1毫米的间隙,根本无法用肉眼判断。然而,他硬是通过一次次的拆卸和练习,经过数以万计次的重复磨炼,找到绝佳的“手感”,练就一项高精准绝技——左右手拧螺丝均能实现误差不超过1毫米。同时,在操作中,他甚至还练就“听感”,通过敲击螺丝,从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判断装配是否合乎标准。

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的名号,从此落在管延安的头上。“我并非生来就是技术超群的钳工,能够有这样的技术水平,靠的是不断追求。”管延安表示,平时可能很快就安装好的设备,他也要多花费点时间去反复检查,哪怕是多下点“笨功夫”,也要确保质量过关。

奔波建设一线  创立“大国工匠管延安创新工作室

如今,管延安奔波在大连湾海底沉管隧道建设的一线,听着机械加工和锤子敲击的声音,他倍感心安。“来到大连湾,我主要负责设备性能检测试验,松螺丝、打开设备、检修、拧螺丝,看似平常,更是对细心、耐心和恒心的考验。”管延安说,“一个螺丝都不放过”是坚持的信念。

据了解,工程建设中,安装压载水泵、管系是一次舾装施工的关键工序,而管节里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大型作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面对长达180米的曲折管系,管延安与同事依然做到“安装零缝隙”。“每根水管重达600斤,最狭窄的区域宽度仅为4.4米,我与同事就靠着小推车,一步步、一点点拼接完成,并且顺利完成多次筹备试验。”管延安说。

目前,管延安作为领衔人,创立“大国工匠管延安创新工作室”,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业务技能提升,把成果应用于“为国建桥”实践。工作室的创新方向锁定在船机修造和跨海通道两个领域,并先后被山东省、天津市和中交集团命名。目前,工作室已经取得专利19项,团队年青成员全部成长为跨海通道和船机修造骨干。(图片由中交一航局提供)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