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云 编辑:王景磊 2020-12-07 19:32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AR和VR人工智能机器人板块是新设的区域,现场专门设置了体验区,体验者可以用AR、VR等虚拟设备看电影、玩游戏……在天津,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南开大学100周年展览中的体验区,在那里,师生可以通过VR眼镜走在南开大学早期老校园中,并且想逛哪里就逛哪里。
VR复原南开老校园
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史展览的VR演示区,戴上VR眼镜,就如同搭上了一艘时光飞船,身临其境地漫步在以前的南开校园中。透过眼镜,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秀山堂,思源堂、木斋图书馆,还可以目睹建校之初的宿舍楼、柏树村教员住宅、运动场、游泳池……“以往我们的展览主要是偏重图片和文字来介绍校史,VR是通过一种高科技的手段可以让参观者沉浸到当时的校园氛围中去,它和看老照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南开大学百年校史展工作人员陈鑫介绍说。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曾经是一片遍布水坑的低洼地,芦苇丛生。上世纪20年代初,南开人在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大学校园。胡晓鲁是南开大学本科2001级毕业生,同时也是一名新科技创业者。作为南大校友,在胡晓鲁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心愿,那就是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到来之时,能为母校做点儿什么。
2018年,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南大曾经的风采,作为学校E类课的授课教师,胡晓鲁萌生了带着感兴趣的学生一起完成VR全景复原老南开的想法。就在她向学生提出这个项目建议时,学生们都很振奋,可到真到要组建项目团队的时候,报名人数寥寥无几。
这些学生大多处于大四关键期,有的要复习考研,有的要面临就业问题。不仅如此,从技术层面讲,很多学生都在初期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他们都不太相信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团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项目。
尽管胡晓鲁的想法遭到了周围很多质疑声,但让她庆幸的是,有几名学生的想法和她保持一致,这其中就有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杨睿鹏。“我特别想拿出一样东西,让别人认可我,如果项目能成功的话,那将是实力之作。”杨睿鹏说。
就这样,胡晓鲁带领着当时南开大学的11名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新科技,开始了为期1年零两个月的创作。
第一次建模时,杨睿鹏等人没办法把握好比例,只能凭感觉建模。历时一个学期,他们完成了初步创作,可是当跟老照片放在一起比对时,杨睿鹏不满意了。尽管不想看到半年多的努力成果付之东流,但杨瑞鹏还是提出了推翻重做的建议。
为了在第二次尝试的时候,成功“还原”老南开,杨睿鹏和团队其他成员参考了校史研究室和学校档案馆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并根据实时卫星图上马蹄湖的位置和旧时的手绘地图,复原出老地图的大致比例。在胡晓鲁的帮助下,他们一遍遍修改、重新建模、反复试错……无论是丽生园水缸里的水面倒影,还是芝琴楼旁桃园的桃花散落,还是电线杆、窗户样式、秀山堂顶层阁楼,甚至是李纯塑像上的衣服纽扣,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做到与原建筑一致的效果。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记录了巍巍南开百年历程的创作成果,终于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亮相在南开大学海冰楼“纪念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展览”。
VR复原的老南开校园入口处
胡晓鲁辅导学生
胡晓鲁给学生授课
胡晓鲁和学生探讨复原老南开
义务上课遇“冷脸”
VR复原南大早期校园这个项目的创作团队成员都是来自南开大学学生社团,这个社团是胡晓鲁在2017年10月一手创办的。社团成立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南开大学五四优秀社团表彰。去年底,胡晓鲁从这个社团中成功孵化出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公司。更振奋人心的是,今年4月,这个大学生创业公司入选了工信部首批数字赋能中小企业服务商名单。看着学生取得的骄人硕果,胡晓鲁倍感欣慰。
说起跟学生是如何结缘的,还要从胡晓鲁的义务上课说起。四年前,胡晓鲁找到了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提出想在学院内开设AR、VR相关知识的课程,这一想法当时就得了学院的首肯。
尽管在授课之初做好了思想准备,胡晓鲁还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到有些失落。“第一天讲座时,坐满了学生,到上课时只剩下十几个学生,坚持完成整个模型的只有六人。”胡晓鲁说。
即便是这样,胡晓鲁还是坚持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授课,她说只要有一个人上课,她都会坚持每周末去学校。另一边,胡晓鲁想不通,像这样一门新科技课程,学生为什么会提不起兴趣来呢,她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胡晓鲁开始在学院内了解学生的想法。“文科生他往往不喜欢对着电脑,他比较喜欢张罗足球赛事、介绍汉服演示、表演茶艺等。”顺着这个思路,胡晓鲁考虑是不是可以把这门课搬进理科生的课堂上。刚好这时候,南开大学正在布局素质教育的通识课。
胡晓鲁通过学校的展讲和评估,顺利地通过了审核。
在授课过程中,胡晓鲁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有差别的。于是,她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实践课,例如去看飞行模拟器等。
拿一个完整的AR、VR作品来说,从构思到成品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一个简单的3D模型,需要反复去做制作,动画要一帧一帧去渲染。胡晓鲁在授课过程中,渐渐感受到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继续在AR、VR领域的探索,2017年10月,胡晓鲁在校团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学校第一个研学型社团。
然而,单单一门选修课对于真正想涉足VR、AR行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2019年12月,胡晓鲁在南开大学VR社孵化出了一个学生创业公司,这也是南开大学众多社团中走出来的第一个创业公司。
胡晓鲁与文科生交流
开会讨论传统文化与新科技怎么融合
学生头戴VR眼镜体验在老南开校园中散步
非遗与新科技的“碰撞”
在今年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胡晓鲁和她的学生团队还收到了越南和泰国的项目意向书,公司也成为了东南亚连锁酒店餐饮品牌的ARVR指定服务商,这些都让胡晓鲁看到了各行各业对创新科技的期待。眼下,她又开始琢磨上了新计划,那就是如何为传统文化贴上新科技的标签。
胡晓鲁和她的团队最近正在开发一款手机游戏,通过手势在手机屏幕下画圈,来体验穿越到羌族自治县。这个手游是以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研发的。羌族刺绣是流行于四川羌族自治县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8年,羌族刺绣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胡晓鲁被北川羌族自治县传说的典故吸引了:三国时期,当地女子基本都在当兵,后来,战乱停止了,女子就都变成了做绣品的手艺人。当得知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将要面临失传时,胡晓鲁有了把传统文化和新科技融合在一起的想法。“年轻一代传承这个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看不到这个绣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做这个行当。我们就创作一些手机游戏,相当于把羌秀的图案跟自己的实际结合在一起,能让当地的手工艺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手机小游戏只是胡晓鲁他们保护传统文化上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想通过AR为更多的民族文化贴上科技的标签。“让已经在逐渐消失的文化,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被世界更多的人知道。”
(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