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喜看新变化丨天津科技工作成绩“亮眼” 新区科技创新成果“做标杆”

稿源:津滨网   编辑:李若怡   2020-10-15 19:47

津滨网讯(记者 牛婧文)“到2020年,努力把天津打造成为经济活力更强、发展动力更足、创新生态更优、发展水平更高的创新创业之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型城市。”这是天津市对于“十三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记者15日从市科技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有4项科技指标已经提前完成、4项科技指标预计可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其中,滨海新区的科技成果表现“抢眼”,起到了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我市科技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已有4项指标提前完成。其中,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6年的17.44件增加到2019年的22.1件;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由2016年的21988篇增加到2019年的31660篇,增幅达到4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6年的3258家增加到2019年的6106家;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比例按计划实现目标任务。

我市还另有4项指标预计可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具体包括,天津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已连续17年在全国位居第三;天津市公民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6年的4.22%提升至2019年的15.18%,增长较快,预计能完成16%的目标;科技领军企业数量在2019年底达到170家,预计到2020年底能顺利完成目标。 

新区创新项目表现突出 

“十三五”期间,新区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中就诞生了天津首位“亿元教授”。 

伴随着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钟声的敲响,80后研究员张学礼博士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首位“亿元教授”。 

天津工业生物所至今处于平均每四天产生一个发明专利,每两周与一个企业签署产业合作协议的创新状态,已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百家企业以许可、委托、合作等模式签署合作协议162项,合同金额总计近6亿元,技术许可收入占80%以上,成为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动力源泉。目前,这里的专利运营率达到32%,每件专利许可费平均超过800万元,研究所不仅产生了“亿元教授”,还有数名“千万元教授”。 

此外,在企业中,由力神电池参与的“圆柱型高安全动力电池”项目, 通过电芯结构设计和单体电芯热扩散定向通道技术,大幅提升了高能量电芯单体安全性,在电动车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由中环半导体参与的“12英寸半导体硅片”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成套12英寸硅片加工工艺,攻克了产业难题,终结了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化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片的竞争。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目标、新模式、新网络、新队伍、新保障”,去年,天津市科技局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五新工程”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市场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建立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线上线下工作机制,引导形成了激励成果转化各参与主体的分配机制,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10%以上增长,达到800亿元。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