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登陆《收获》 冯骥才: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的命运

稿源:津滨网   编辑:邵华   2020-09-30 23:59

津滨网讯(记者 王晶)近年来,冯骥才先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无论是木版年画集成、传统村落档案,还是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等,都引发了社会上强烈关注,冯先生常用“四驾马车”来形容他的工作,即文化遗产保护、文学、绘画和教育。近年来,冯骥才在文学领域不断发力,继《单筒望远镜》《书房一世界》《俗世奇人全本》之后,他的新书《艺术家们》首发于《收获》长篇专号2020秋卷,在国庆长假之前,《艺术家们》举办了专家研讨会,冯骥才先生畅谈《艺术家们》的诞生,今年春节,他安安静静在家待着,那些人物就忽然走进来了。三个多月后,他写完了这部小说。

1601478299270070873.jpg

与《收获》的关系超过四十年

《艺术家们》首发于《收获》长篇专号2020秋卷,因为要开新作研讨会,78岁的冯骥才先生在开会之前,探访了位于上海市武康路的巴金故居,这是他在巴金故居设立后第一次走进这里。冯骥才与巴金创办的《收获》杂志关系密切,冯先生表示:“我跟《收获》的关系超过四十年,在这么长的时期,我所有的至今满意的作品,起码有85%以上都给了《收获》。漫长文学路上最深的足迹大多留在《收获》。我是感激甚至是感恩的。在我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创作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也画了几年画,我在国内还是国外搞巡回画展的时候,上海一站是《收获》帮着我做的画展。后来我做文化遗产抢救,那个时候我把文学放了,而且我做这个事情是没人看的,因为是给后人留下来看的,当代没有人看。《收获》的人给我打电话了,说冯骥才你写一点东西吧,随笔、散文给我,你别把文学放下,这样我就在《收获》开了一个田野档案。”

为最熟悉的人写:《艺术家们》

《艺术家们》写的是冯骥才最熟悉的群体——艺术家,缩小一点范围即画家群体。“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惟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谈及《艺术家们》中的主角楚云天是否以自己为原型时,冯骥才先生表示:文学创作要从生活的泥土中来,自己的泥土在自己身边,肯定有自己的影子,但绝不是我的翻版。既要有机融合社会各式各样的因素,也有艺术虚构的成分。冯先生坦言,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这四个领域,自己一直把文学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他觉得文学更多地是思考、是对社会的关注。而这次描写艺术家的小说,其实是冯先生酝酿已久的一个群体:“我们这一代作家都喜欢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他主要写音乐艺术家,除去《约翰·克里斯多夫》,他写得最好的就是《贝多芬传》,实际他写的约翰多帅,照我看并不好,因为他并不懂雕塑。如果一个作家不懂得艺术,他写的艺术家还是作为他者,他还不能写。艺术家确实是一种异类,他对生活的认识、感知,他对生活的敏感,跟一般人绝对是不一样的。”冯先生还回忆起去年年底在宜兴韩美林艺术馆开幕时与白岩松的对话,白岩松问为什么韩美林受了那么多的苦,他的画还是光明的、单纯的、纯粹的、唯美的?冯先生说:太阳是黑夜下的鸡蛋。这是他对艺术家的理解,他就想写这样的艺术家。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